Workflow
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做到“因地制宜”
经济日报·2025-08-27 22:40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定位 -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1] -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提出"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1] - 新质生产力已经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 [1] 因地制宜的必要性 - 我国高质量发展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 体现为城乡区域发展水平差距和不同地区发展基础、资源禀赋、能力潜力存在显著差异 [1] - 不同地区因自然地理和社会条件不同 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如东北地区具有重工业基础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发达的轻工制造业 [1] -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 仍是经济的重要支柱 尤其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地方经济发展、就业稳定和财政收入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 一些地方存在盲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行为 未能正确认识"立"与"破"的辩证关系 一味求新求异求快 导致产业发展与实际严重脱节 [2] 因地制宜的实施路径 - 全面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 跳出"新产业依赖症" 摒弃片面"抄作业"思维 聚焦地方优势资源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 - 重视用好"穷办法"和"土办法" 采取符合本地实情、实效明显的产业发展路径 充分挖掘地方资源条件 尊重地方性知识、文化传统和产业基础 [3] - 强化产业链协同与新旧产业联动 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升产业链效率和质量 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协同机制 打造产业集群促进企业集聚 [4] - 增强链主企业带动作用 鼓励开放技术接口与数据平台 引领上下游中小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 开展强链补链工程弥补关键环节缺失 [4] - 自觉将基层创新与顶层设计相协调 中央提供方向性指引和制度保障 地方因地制宜探索实践路径 形成可复制经验 [4][5] 发展过程中的综合考量 - 新质生产力发展伴随就业结构变化和劳动力技能需求升级 需兼顾全面深化改革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5] - 要求各地将历史、文化、社会等非经济因素纳入经济政策评估 同步设计社会政策防止"合成谬误" [5] - 重视通过市民服务热线等渠道聆听社会声音、汲取群众智慧、做好社会动员 努力补齐民生短板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