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私募 “举报”自己?
上海证券报·2025-08-27 16:15
公司内部治理问题 - 个别内部人员与外部关联方涉嫌利用基金申购赎回环节反复操作 重复收取申购费用并侵占基金财产 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1] - 异常交易涉及乐金尚峰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等四只产品[1] - 法定代表人范思奇举报要求撤销上海靖奇和深圳乐金等存在严重违规行为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取消业务资格并终止基金产品备案[2] - 公司管理规模在10亿至20亿元之间[10] 股东控制权纠纷 - 6月出现股东之争 法定代表人范思奇称被其他股东踢出公司[1] - 范思奇指控公司印章 财务和合同由另外两位股东把控 关键决策超出其监管范围[11] - 股东唐靖人反驳称范思奇擅自清盘基金产品 删除数据 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不实信息破坏公司经营[11] - 范思奇发布公告称存在人员未经授权使用伪造法人印章及冒用签名的情形[15] - 公司基本账户500万元现金被转出 包括唐姓股东领取的十多万元"年终奖"和向关联账户支付的70多万元"信息技术服务费" 账户余额仅剩2600元[15] - 公司已决议免除范思奇法定代表人职务 工商变更即将完成[15] 私募行业治理挑战 - 私募行业普遍存在精简团队和作坊式管理模式 量化私募规模快速发展导致利益纠葛显现[16] - 行业初期规模较小时可依靠"人情"解决矛盾 但规模扩张后利益和决策冲突会放大 可能对投资人和公司造成不可逆伤害[16] - 需要在规模扩张前通过制度明确股权分配 公司决策和合伙人分工[16] - 应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股权和分红激励机制吸引人才 同时提前规划股东和高管的专业分工以实现科学决策[16][17] - 需建立科学有效的投研流程和体系 注重团队集体智慧以降低单个人员离职对产品业绩的影响[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