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缺陷分类 - 内部控制缺陷按成因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 设计缺陷指内部控制设计不适当或缺失 运行缺陷指设计适当的内部控制未按设计方式运行或执行人员缺乏授权或专业胜任能力 [1] - 按严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 重大缺陷可能导致严重偏离控制目标 重要缺陷严重程度低于重大缺陷但仍可能偏离目标 一般缺陷指除重大和重要缺陷外的其他缺陷 [1] - 按表现形式分为财务报告缺陷和非财务报告缺陷 财务报告缺陷针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 非财务报告缺陷针对战略目标、资产安全、经营目标和合规目标等 [2]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 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方法划分缺陷等级 定量标准以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潜在错报比例为基准 重大缺陷为错报≥营业收入或资产总额的2% 重要缺陷为错报≥1%且<2% 一般缺陷为错报<1% [2] - 重大缺陷定性标准包括控制环境无效、发现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舞弊、已发现并报告的重大错报在最终财务报表中未更正、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监督无效 [2] - 重要缺陷定性标准指内部控制中不应存在的多项缺陷组合 可能影响财务报告真实和准确目标 一般缺陷指除重大和重要缺陷外的其他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 [2] 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 非财务报告缺陷认定依据业务性质严重程度、负面影响性质和影响范围等因素 定量标准以直接财产损失金额划分 重大缺陷为损失≥1000万元 重要缺陷为损失≥500万元且<1000万元 一般缺陷为损失<500万元 [3][4] - 重大缺陷定性标准包括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受到监管机构处罚导致重大损失、缺陷整改后较长时间内未得到整改 [3] - 重要缺陷定性标准包括受到监管机构处罚但未造成重大损失、已向外界披露造成负面影响、缺陷整改后较长时间内未得到整改 一般缺陷包括决策程序效率不高影响生产经营 [3]
上海雅仕: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2025年8月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