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电厂概念与功能 - 虚拟电厂是通过数字化技术聚合分布式能源资源(如光伏、储能、可控负荷等)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其本身不发电但能整合分散资源形成统一调度的"城市电力调节池" [1] - 虚拟电厂运营方可引导用户降低用电或让电动车向电网反向放电 以应对用电高峰问题 [2] - 虚拟电厂能够弥补传统电厂"僵硬、昂贵、不环保"的不足 通过聚合区域资源实现削峰填谷 成为电网的"柔性调节器" [3][4] 发展规模与目标 - 当前我国虚拟电厂总调节能力超过3500万千瓦 相当于1.5个三峡电站装机容量 [2] - 政策目标要求2027年实现2000万千瓦以上可调节能力 2030年实现5000万千瓦以上可调节能力 [6] - 上海虚拟电厂总申报可调能力达203.24万千瓦 较2024年底大幅提升81.17% [8] 经济性与环保效益 - 通过虚拟电厂实现5%峰值负荷调节仅需投资500亿-600亿元 相比火电厂方案节省投资约3400-3500亿元 [4] - 虚拟电厂省去建设峰值电厂的巨额投资 避免土地占用和长周期审批 通过唤醒分散资源提供峰值电力服务 [4] - 虚拟电厂在新能源发电多时段引导用户上调负荷提升消纳能力 在用电高峰期引导下调负荷增强保供能力 [9] 政策支持与市场前景 - 国家能源局发布多项指导意见鼓励虚拟电厂发展 推动从技术试点向规模化应用转型 [5][6] - 预计到2025年虚拟电厂投资建设市场规模将超过300亿元 年均投资规模在105亿至200亿元之间 [7] - 多家上市公司已开始布局虚拟电厂领域 吸引因素包括政策支持和潜在市场空间 [7] 区域实践案例 - 上海虚拟电厂累计削峰能力突破200万千瓦 单次最大响应达116.27万千瓦 相当于中型火电厂供电能力 [8] - 浙江首次开启虚拟电厂市场化响应 19家虚拟电厂和265家二级用户参与 调度充电桩、储能等分散资源 [8] - 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为国内最早运营平台之一 政府通过资金支持推动试点项目验证商业模式 [9] - 宁夏在2023年实现虚拟电厂常态化市场运营突破 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 [9] 行业挑战与发展方向 - 虚拟电厂产业链尚不成熟 相比美国、德国等国家仍处于起步阶段 [8] - 各方对虚拟电厂定义和功能定位缺乏统一认识 市场机制和标准体系有待健全 [9] - 中国能源研究会虚拟电厂专业委员会成立 将推动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和数智化发展 [9] - AI技术发展和智慧虚拟电厂推广面临技术赋能升级与商业模式创新挑战 催生专业人才需求 [10]
“看不见的电厂”顶住夏季用电高峰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8-27 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