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企业创新发展历程 -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年间,企业创新从"三来一补"向"硬核科技"变迁,诞生华为、比亚迪、腾讯、大疆等企业 [1] - 1987年深圳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催生华为、中兴等民营科技企业 [2] - 1990年代深圳经济从加工贸易转向模仿性创新时代,形成华强北电子市场,立讯精密、研祥等企业开始成长 [2] -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深圳企业向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转型,2010年华为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腾讯、比亚迪、立讯精密随后上榜 [2] 民营企业经济贡献 - 民营经济贡献深圳全市约50%以上税收、近60%增加值、90%以上就业 [1] - 民营企业贡献"6个90%"创新指标:90%以上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研发机构/人员/资金在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和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出自企业 [5] - 截至2024年6月底,深圳A股上市公司425家,市值10.39万亿元,分别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第二 [1] 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表现 - 新消费领域:奈雪的茶2021年港股上市成"新茶饮第一股",喜茶投后估值600亿元,东鹏饮料市值突破1500亿元拟赴港二次上市 [3] - 硬科技领域:云天励飞成"深圳人工智能第一股",优必选成"中国人形机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成港股"中国协作机器人第一股",影石创新成"智能影像第一股" [3] - 近两年英集芯、曼恩斯特、必易微、中科飞测、速腾聚创等新兴产业企业集中上市 [4] 独角兽企业融资与成长 - 2024年深圳拥有37家民营独角兽企业,位列全国第三 [6] - 逐际动力半年内完成5亿元融资后获京东战略领投,元象科技融资超2亿美元,云豹智能完成C轮融资,元戎启行完成6轮融资,思谋科技完成超10亿元新一轮融资 [4] - 2016-2024年深圳累计出现78家独角兽企业:2019年前多为智慧物流/智能硬件企业,2020年出现喜茶/奈雪的茶/KK集团等新消费企业,2022年后人工智能/机器人/集成电路等硬科技赛道增多 [10]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2024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2.3% [8] - 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增加值增长12.7%,机器人产业集群增长15.9%,低空与空天产业集群增长26.4% [8] -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69.2%,占全国22.3%,汽车产量跃居全国城市首位 [8] - 深圳培育"20+8"新兴产业集群,2022年新增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 [7] 企业成长效率与政策支持 - 深圳民营企业从设立到科创板上市平均需13.35年,比全国快1.05年;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需13.25年,比全国快1.71年;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需7.65年,独角兽企业需6.83年,均快于全国 [7] - 202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2236.61亿元,增长18.9%,研发投入强度达6.46%,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 [9] - 深圳引导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基金规模以年均15%增长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