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从加工贸易“冠军”到多元业态“齐放”,看深圳外贸枢纽蝶变
南方都市报·2025-08-25 15:28

深圳外贸发展历程 - 深圳经济特区设立45年来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三 外贸进出口值从1979年1676万美元飙升至2024年4.49万亿元 贸易伙伴从85个拓展至250多个国家和地区[1] - 外贸结构从单一加工贸易演变为多元业态协同发展 一般贸易和保税物流2024年分别达2.47万亿元和1.14万亿元 占比55.1%和25.5%[4] -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从1993年9%攀升至2024年41.2% 显示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转移[4][5] 贸易模式转型 - 初期通过"三来一补"加工贸易起步 全国首创"集中报关"模式使每月报关单减少1万多份[3] - 加工贸易进出口值曾占全国四分之一 现形成一般贸易、保税物流、加工贸易多元业态格局[3][4] - 2024年深圳进出口值占全国10.2% 出口连续32年居内地城市第一 今年前7个月进出口2.58万亿元保持首位[5] 口岸体系建设 - 从简陋口岸发展为"海陆空铁邮"立体口岸体系 罗湖口岸1986年日均通关仅1.5万人次[6][8] - 首创"红绿通道"模式 皇岗口岸成为全国首个客货双24小时通关公路口岸 深圳湾口岸实施"一地两检"[6] - 深圳港国际班轮航线覆盖100多个国家300多个港口 集装箱吞吐量居大湾区第一 今年前7月外贸集装箱吞吐量1911.46万标箱同比增长9.56%[8] 监管制度创新 - 从繁琐审批到无纸化通关试点 申报效率提升90% 完成全国首票陆路口岸区域通关一体化报关单[10] - 建立"两平台一中心"改革体系 实施ERP智能联网监管 生物医药特殊物品监管效率提升70%[8][10] - 培育AEO企业477家 货物查验率降低通关速度加快 海关备案外贸经营主体超21万家年均新增超万家[10][12] 基础设施升级 - 推进"海空港畅流计划"和关区物流一体化改革 深畅国际货站保障能力提升63%[8] - 开通航空货物"空侧直通"和"国际中转"模式 TIR跨境公路运输打通中亚通道[8] -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859列 宝安机场国际货运覆盖5大洲25个国家 监管进出境运输工具从1980年20多万辆次增至2024年超1129万辆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