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是中国落实"藏粮于地"战略、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4][5] - 通过因地制宜的休耕模式(生态恢复型、污染修复型、地力提升型、节水保水型)有效缓解土壤退化、污染及水资源短缺问题 [7][8][9][10][11] - 需通过长期空间规划、政策机制创新和国际经验借鉴进一步健全轮作休耕制度 [19][20][21][13] 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发展历程 - 中国轮作休耕传统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的"迁徙式"休耕和商周时期的"轮歇式"休耕 [2] - 现代制度化探索始于2016年试点,实施面积从616万亩扩大至6900万亩以上,覆盖省份从9个增至24个 [4][6] - 2023年《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为轮作休耕提供法治保障 [5] 休耕模式与实施成效 - 生态恢复型休耕:云南砚山县休耕3年土壤有机质上升,每公顷减少农业投入品870公斤;贵州石漠化面积下降37% [8] - 污染修复型休耕:湖南长株潭地区稻米镉含量达标率超90%,土壤有效态镉含量下降20%以上 [9] - 地力提升型休耕:江苏实行小麦休耕后每亩减施化肥50%;甘肃会宁县土壤有机质显著提升 [10] - 节水保水型休耕:新疆塔里木流域三年减少地下水开采1.5亿立方米;河北亩均节水180立方米 [11] 资源环境挑战与耕地现状 - 中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40%,土壤有机质含量约为欧美发达国家60% [16] - 东北黑土区有机质含量下降约50%,北方盐碱化耕地增加30% [16] - 北方耕地占比64%,农业用水需求与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 [17] 国际经验与机制借鉴 - 美国通过环境效益指数精准规划休耕,提供50%生态恢复成本补助 [13][15] - 日本休耕面积占比达64.6%,对未休耕农户征收10万-20万日元/公顷代偿费用 [14] - 英国提供终身养老金或125英镑/公顷/年补贴,加拿大一次性补贴最高6.4万加元 [15] 政策建议与实施路径 - 制定长期休耕空间规划,坚持生态优先和分类施策原则 [19] - 推动休耕与碳汇交易、绿色认证机制衔接,分区域设定短期污染治理与长期生态保护目标 [20] - 创新市场调节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休耕地文旅开发和碳汇项目 [21] - 健全"过渡性补贴+绩效奖励"补偿机制,保障农户利益 [21]
轮作休耕促进耕地资源永续利用
经济日报·2025-08-23 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