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拟使用超5500亿元专项债收储土地 一二线城市占比近四成
证券日报网·2025-08-22 12:50
收储规模与资金分配 - 全国拟收储存量闲置土地超4300宗 用地面积超2.2亿平方米 总金额超5500亿元[1] - 专项债用于收储土地金额占新增专项债券发行总额约5.2% 约1500亿元 占公示拟收储金额27%[2][3] - 全年预计用于收储土地的专项债金额约2300亿元 其中后续新增额度约800亿元[3] 地区与城市分布 - 26个省市公示专项债收储土地 广东省规模最大达790亿元 浙江省超600亿元[1] - 重庆收储金额533.8亿元居全国首位 收储面积1815万平方米 杭州郑州均超150亿元[1] - 一二线城市收储金额占比37% 达2050亿元 涉及989宗土地[1] 土地性质与权属结构 - 住宅用地为主要收储对象占比约66% 近两个月占比超70% 商办用地占24% 工业用地占6%[2] - 约84%拟收储地块属于地方国企 显示收储以国有背景地块为主[2] 价格与财政策略 - 约50%地块收储价格与原单价比值在0.8-1.0之间 31%在0.9-1.0之间 17%在0.7-0.8折价幅度较大[2] - 折价回购表明地方收储更趋理性 避免高价收储带来财政压力[2] 政策推进与市场影响 - 专项债收储是财政金融工具创新 有助于改善土地市场供求关系 减轻开发商资金压力 稳定市场预期[1] - 收储操作目前集中在"自审自发"试点地区 非试点地区尚未大规模推进[3] - 全国土地和在建项目摸底将优化配套政策 若非试点地区突破将进一步提振市场预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