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更多“沉睡”的校园体育场馆
经济日报·2025-08-22 00:11
全民健身需求与公共体育设施现状 - 江苏省及13个地级市公共体育场馆在全民健身日期间免费向市民开放并举办科学健身活动[1] - 随着“苏超”联赛推动全民健身热潮,全社会对体育运动设施的需求持续加大[1] - 各地持续增加体育基础设施投入,通过“15分钟健身圈”建设提升供给,2024年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3平方米[1] - 社区公共体育场地存在结构性短缺问题,无法完全满足市民需求,而大中小学体育场地在非教学时段大量闲置[1] 校园体育场馆开放的必要性与挑战 - 开放校园运动场馆是盘活存量资源、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创新实践,但面临安全责任、维护成本和教学秩序等现实压力[2] - 学校存在“不敢开”和“不愿开”的顾虑,需要顶层设计明确各方职责和操作流程[2] 推动校园体育场馆开放的策略与机制 - 破解开放难题的基础在于顶层设计,需教育部门制定教学与开放的协调机制,体育部门建立共享平台,财政部门纳入补贴预算,社区配合预约分流[2] - 应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明确多方共担的责任体系[2] - 可尝试“低偿+公益”运营机制,探索“政府补贴+社会捐赠+适度收费”的多元筹资模式,以反哺场馆维护[2] 技术赋能校园体育场馆管理 - 利用5G、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场地使用率、人流密度、设备损耗的实时监测,动态调整开放时间与收费策略[3] - 技术手段可推动智能预约、费用支付、事后评价等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解决教学与公众使用的需求冲突及人流管控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