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副总变成总助、行长降为科员 透视金融高管“降职”背后逻辑

核心观点 - 金融行业高管降职案例增多 反映金融机构正落实"能上能下"用人机制 形成优胜劣汰人才导向 [1][2][4] - 降职原因涉及业绩不佳 违规违纪 管理调整等 业绩承压是重要背景 [4][5][6] - 市场化激励机制成为行业趋势 通过职务与收入调整激发团队竞争力 [6][7][8] 高管降职案例 - 合众人寿副总经理王占宇被降为总经理助理 分管工作由副总经理顼颂接手 [1][2] - 珠海华润银行程绍凯从副行长降为行长助理 2021年8月曾从行长助理升任副行长 [2] - 光大银行天津分行行长宋蔚兰被降为分行人力资源部科员 任职行长仅半年多 [2] - 中信银行原董事长李庆萍退休后从厅局级降为科级 同期该行被罚没2.25亿元 [3] - 光大证券六名高管被问责 董事长闫峻降为集团部门副职 监事长刘济平降为部门副职 [3] 业绩表现 - 光大银行2024年营业收入1354.15亿元同比下降7.05% 利息净收入966.66亿元同比下降10.06% [5] - 合众人寿2021-2023年净亏损分别达5.24亿元 20.2亿元和11.92亿元 三年累计亏损超37亿元 [5] - 某大湾区城商行去年净利润出现"腰斩" 但持续推进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 [6] 机制建设 - 招商银行90年代提出"六能机制" 包括干部能上能下 员工能进能出 收入能高能低 [7] - 吉林银行以"红黄牌"制度完善干部退出机制 重点解决"能下"问题 [7] - 中纪委官网强调坚持"能上能下 能进能出"用人机制 畅通干部流通渠道 [7] - 降职被视为市场化调节手段 给予高管观察期而非直接免职 体现人才储备需求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