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人形机器人"天工"在不到1年内实现从实验室研发到全球赛事夺冠的快速技术突破 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产业从实验室迈向实际应用的关键进展 [1][3][7]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通过独特的研发机制和开源共享策略 推动行业协同发展并获得全球认可 [7][9][11] 公司发展历程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于2023年11月成立 由京城机电 小米 优必选 亦庄机器人4家国企和民企联合组建 旨在破解行业共性难题 [3] - 团队规模达300余人 其中70%为研发人员 80%拥有硕士以上学历 平均年龄仅32岁 [8] - 2024年4月15日实现首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的自主奔跑 同年10月挂牌"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 [4][11] 技术突破 - "天工"为全球首台纯电驱全尺寸拟人奔跑人形机器人 采用纯电驱动技术替代液压驱动以降低成本 [4] - 2024年4月通过公开演示验证奔跑能力 同年8月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以全程自主方式获得1金3银1铜 包括"百米飞人"金牌 [1][7] - 开发全球首个一脑多能 一脑多机通用平台"慧思开物" 使机器人具备自主规划动作的泛化能力 [11][12] 研发机制 - 实行"项目负责人主导制" 研发团队拥有技术路线决策权 公司资源全面配合项目需求 [7][9] - 马拉松赛事由90后业务负责人统筹调度 首席执行官不干预具体研发过程 [7][8] - 通过高强度测试迭代技术 首次马拉松测试耗时8小时完成100圈210米跑道 过程中出现零件松动但团队持续优化 [8] 行业贡献 - 全面开源"天工1.0"本体结构图纸 软件架构及运动控制算法 "RoboMIND"数据集下载量超3万次 含大量海外用户 [11] - 牵头制定《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分级标准》 联合上海 浙江等地机构明确安全底线和应用场景规范 [11] - 开源社区于2024年4月上线 促进开发者交流共享 降低行业开发门槛 [11][12]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企业样本篇丨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人形机器人“天工”如何进化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