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对付假专家须打出组合拳
经济日报·2025-08-19 00:02
农业科技服务行业现状与问题 - 假农技专家通过短视频平台以"农技指导"和"公益助农"名义推销高价劣质农资 对农业技术完全外行但精通流量运营 [1] - 假专家三大特征:夸大承诺(吹嘘神奇效果) 身份模糊(无具体单位及证书) 文案雷同(推广机构统一策划) [2] - 农民受骗后可能损失全年收成 反映农业科技服务存在有效供给不足 与实际需求脱节 基层服务力量薄弱等问题 [2] 行业需求与解决方案 - 新型经营主体愿意付费购买农业科技服务 需鼓励市场化服务组织发展 [2] - 需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 科技小院 专家大院等公益性服务模式 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2] - 农技推广体系需适应移动互联趋势 提升信息化水平和服务效能 当前官方农技推广软件用户数不足且触达率低 [3] 平台治理与政策响应 - 平台需倾斜流量扶持真农业专家和助农达人 扩大其传播声量 [1][3] - 响应"清朗"专项行动 整治"内容以假乱真""缺失资质""伪专业信息"等问题 [1][3] - 需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资打击力度 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从源头净化市场 [4] 学术与推广体系改革 - 涉农高校院所需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认可线上线下实际为农服务的贡献 [3] - 真专家面临"叫好不叫座"困境 拍摄专业视频但粉丝数量有限 [3] - 各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作为公共服务机构 需履行公益性职责并有效挺进主阵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