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在二战旧址感受“正义必胜”
新华网·2025-08-18 01:03
历史纪念活动 - 波茨坦会议旧址采西林霍夫宫因维修于2024年底起闭馆 但外部仍对游客开放[3][5][7] - 71岁退休军官温弗里德·克勒在波茨坦担任导游 主要接待同龄游客群体[3] - 当地历史教师卡特琳·莱纳特强调战争非出路 主张通过文明外交处理国际关系[5] 国际法历史意义 - 《波茨坦公告》于1945年7月26日由中美英三国联合发表 确立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基本原则[1] - 该公告与1943年《开罗宣言》共同构成战后亚太国际秩序的法律基石[1] - 纽伦堡审判作为首次国际刑事审判 于1945-1946年对德国主要战犯进行清算[8][10] 学术研究视角 - 埃朗根—纽伦堡大学法学教授克里斯托夫·扎费林专研国际刑法 其办公室位于纽伦堡审判大厅所在建筑[8][10] - 扎费林认为纽伦堡审判标志着国际法新篇章 为战后安全与和平奠定基础[10] - 纽伦堡市具有双重历史意义:既是纳粹种族法令颁布地 也是战后审判纳粹战犯的场所[8][10] 文化交流与认知 - 中国记者向德国历史教师讲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程 对方认可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牺牲[5] - 德国居民对中国历史及当代发展展现持续增长的兴趣[5] - 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 距今80周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