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平台补贴政策调整 - 三大外卖平台宣布共同抵制"内卷式"竞争,维护行业健康生态,但实际仍存在高额补贴现象,如"19减18"等接近"0元购"的超高补贴[1] - 部分平台在公告中为后续高额补贴留出空间,表态不做大规模"0元购",但小范围补贴仍存在,如连续多天发放"15减13"优惠券[3] - 外卖订单量在补贴减少后显著下滑,配送员日收入从高峰期的七八百元降至400多元[2] 线上线下价格失衡 - 餐饮行业线上线下价格依然显著失衡,堂食20多元的快餐在外卖平台可用7到8元买到,10余元奶茶仅需4到5元[2] - 部分顾客利用线上低价点餐后自行取餐,导致商家外卖订单中约10%为顾客自取[3] 商家补贴成本分担 - 中小商家承担更多补贴成本,例如一杯21元奶茶顾客实付9元,商家实际到手仅4.8元,商家补贴11.1元,平台补贴4.5元[4][5] - 连锁品牌与中小商家补贴分担比例不同,中小商家在"36减18"优惠券中承担12元,平台承担6元,而连锁品牌可能反之[5] - 平台通过算法权力将补贴压力传导至商家,形成隐性成本共担,如要求商家参与满减活动并自掏腰包补差额[4] 行业生态影响 - 不正常的高额补贴导致餐饮业陷入利润侵蚀到质量妥协的恶性循环,商家面临高固定成本与低需求弹性压力[1] - 补贴大战让消费者误以为超低价是正常价格,但商家无法长期承担高补贴,可能导致倒闭或以次充好[6] - 线上平台促销力度仍高于价格战前,券后价格低于线下自取,消费者短期内难以回到线下[6] 监管建议 - 建议建立补贴溯源机制,要求平台披露优惠券资金构成,明确补贴承担方[6] - 实施算法透明度规制,强制公开补贴相关算法规则,禁止通过隐性门槛强迫商家承担成本[7] - 激活多边协同治理,鼓励消费者、骑手、商家参与监督,引导行业协会制定补贴行为公约[7]
外卖平台高额补贴疑“假性”退场 监管穿透力亟待提升
证券时报·2025-08-17 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