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表现与交易热度变化 - 3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连续下跌 8月15日跌0.29%至117.48元[4] - 超长期国债期货交易活跃度明显回落 7月中旬以来热度骤降[2] - 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微跌0.05% 成交量仅297手[4] - 5年期和2年期合约分别小幅回落0.02%和持平[4] - 长期限国债期货日均成交量和持仓量持续攀升趋势中断[5] 资金流动与配置转移 - 资金从债市迁移至股市与大宗商品市场 风险偏好快速回升[2][3] - 商品和权益市场走势与债市明显相背 自6月中旬起进入风险偏好提升模式[3] - 期货市场黑色系及能源化工品成交占比快速上升 吸引短线资金分流[5] - 非银机构资金再配置倾向增强 债市赚钱效应下降[3] - 部分专注于TL的资金转向商品板块[5] 机构行为与市场结构 - 银行金融市场部交易员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无力加仓[7] - 保险资金负债端不给力 杠杆已打满且不敢贸然进场[7] - 农商行交易量减少且同业业务收缩 长债买盘显著萎缩[7] - 理财产品配置意愿下降 更多资金转向存款投资[7] - 债基收益回落 市场对债券类资产预期收益率下修[7] 影响因素与市场机制 - 股债"跷跷板"效应明显 权益与商品市场成为关注焦点[3] - 收益率曲线陡峭化趋势延续 短端表现好于长端[4] - 利率走势相对平稳且债市波动率下降 影响投机热度[5] - 地方债供给上行与机构买盘疲弱 形成双重压力[2][6] - 3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98%附近徘徊 制约交易意愿[6] 未来展望与策略观点 - 债市或维持震荡格局 行情窄幅波动且交易难度提升[2][8] - 若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收益率调整至1.75%和2.0% 部分资金可能博弈短期反弹[8] - 风险偏好下降或降息预期升温可能推动长债阶段性反弹[2] - 地方债供给量逐步回升 货币政策对财政流动性支持延续[8] - 投资策略建议以防御为主辅以波段操作[8]
资金迁移与供给压力双重影响 超长期国债期货交易热度骤降
上海证券报·2025-08-17 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