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为什么我们要研究制裁与经济战?
36氪·2025-08-17 00:07

全球化与相互依赖结构 - 全球化纵深发展形成多元而不对称的复合相互依赖关系 为制裁与经济战提供基础条件 [2] - 全球生产网络呈现中心与外围关系 中心国家比外围国家远为富有且稳定 外围国家经济结构单一 失去中心国家提供的资本、技术和市场可能迅速陷入经济萧条与高失业 [2] - 中心国家制裁能力来源于网络效应 不仅依靠自身能力和资源 还整合全世界许多国家甚至受制裁国自身的能力和资源 [3] 后全球化时代特征 - 全球化进入下行期 特征为脱钩断链和保护主义取代强化分工 公平安全与韧性优先取代效率优先 民粹浪潮和民族主义上升 [4] - 相互依赖关系被武器化 经济武器化成为后全球化时代重要特点 制裁和反制裁持续破坏国家间相互依赖与分工 [4] - 中美欧产业竞争加剧 欧洲和日韩经济命脉产业如汽车、半导体正被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中国产品替代 [12] 制裁理论与有效性 - 评估制裁有效性应包括已实施制裁、公开威胁未实施制裁及私下威胁 不能仅以目标国行为改变为评判标准 [7] - 制裁是经济棋盘上的政治游戏 政治权力是目的而非经济福利 政治逻辑应主导经济战讨论 [8] - 制裁与经济战兼具客观性与主观性 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 具有反身性机制 研究对象认知会改变研究对象本身 [9] 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 中国正遭受美国及其盟友猜忌、打压和围堵 局部制裁可能发展为全面制裁与经济战 应对升级制裁是对外经济政策紧迫议题 [5] - 中国需开发经济手段作为主要对外政策工具 因和平崛起承诺和话语权软实力相对缺失 [5] - 需构建中国范式制裁与经济战理论体系 美国学界构建的制裁知识体系存在严重缺陷 [6] 市场体系变革与案例研究 - 西方主导全球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正在分裂 区域化或半球化成为世界经济新特征 分别以中美为核心的两个市场体系将平行发展并碰撞竞争 [12] - 全球除中国和西方国家外剩余50多亿人口现代化进程将创造巨大市场 西方市场等同于世界市场的时代已结束 [12] - 俄乌冲突是观察现代大国经济战的宝贵窗口 美欧扣押冻结俄罗斯海外资产案例引发对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安全性的思考 [12] 历史案例与理论构建 - 案例研究涵盖汉代、宋代、明代经济方略 拿破仑战争大陆封锁体系 两次世界大战制裁 冷战美国对苏联经济战 中东制裁 俄乌冲突等 [10] - 涉及芯片和SWIFT系统等现代制裁重要问题论述 [10] - 中国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积累丰富制裁与经济战实践经验 需依据中国实践经验构建理论体系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