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自购呈现新动向
证券时报·2025-08-15 17:41
基金自购行为的定义与历史特点 - 基金自购是指基金公司或基金经理使用自有资金认购本公司发行的基金产品,包括控股股东申购、基金经理自购以及公司开放期认购[1] - 历史上基金自购规模通常较小,多在1000-2000万元区间,且以债券型或偏债型基金为主[1] - 过去自购行为多发生在股市下跌阶段,主要体现为对后市的谨慎乐观态度,具有象征性意义[1] 2023年基金自购的新特征 - 自购规模显著扩大,年初至上旬已有超过130家(次)基金公司宣布自购计划,总金额超过50亿元[2] - 品种结构变化明显,股票型与偏股型产品占比提升至近50%,如南方基金2.3亿元全部投向股票ETF[2] - 持有期限延长,多家基金明确自购部分持有期限不低于1年,这在历史上较为罕见[2] 自购行为变化的驱动因素 - 政策引导促使公募基金加大权益类自购,监管部门要求机构投资者与投资者利益深度绑定[2] - 股市向好预期增强,机构普遍认可市场平稳上行趋势,自购成为表达市场观点和增加收益的途径[3] - 基金公司盈利压力加大,管理费收入下降促使部分利润转向自购投资[3] - 销售压力推动营销策略调整,通过高调自购促进产品持续销售[3] 市场影响与投资者启示 - 自购行为从象征性转向实质性,反映公募基金对市场认知的根本性转变[3] - 机构投资者行为变化可作为市场风向标,权益类自购增加提示后市乐观预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