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核心内容 - 财政部联合多部门印发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和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两项政策方案 通过财政与金融协同方式激发消费市场活力[1] - 政策被称作消费贷款领域的"国补" 体现政府对扩大消费的重视程度[1] - 政策设计让借款人省钱省心 金融机构可直接受益 包括激发有效融资需求 扩大信贷投放 减少内卷式竞争 稳定利率水平[1] 财政贴息具体措施 - 居民端政策执行期为2024年9月开始的一年时间 在相关机构获得的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可享受贴息支持[2] - 每名借款人在单家贷款经办机构的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 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为30万元[2] - 涉及23家金融机构包括6家国有大行 12家股份银行 4家消费金融公司及1家民营银行[2] - 经营端政策覆盖餐饮住宿 健康 养老等8类消费领域服务业主体 时间从2024年3月16日至年底[3] - 服务业经营主体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为100万元 单户享受贴息最高1万元[3] - 经营端涉及的贷款经办机构为21家全国性银行[3] 金融机构响应与影响 - 农行 中行 建行宣布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4] - 工行 农行 中行 建行 交行均明确办理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不收取任何服务费用[4] - 招商 浙商 浦发 广发 兴业等股份制银行陆续发布公告宣布对符合要求的贷款进行贴息[5] - 财政贴息将直接降低个人消费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成本 刺激融资需求 引导信贷资金流向相关领域[5] - 国有银行和股份行直接受益于政策 零售产品竞争力加强 城农商行虽不在政策范围内但已有地方性普惠小微贷款贴息支持[5] - 政策采取先扣减后审核方式 操作压力主要落在贷款经办机构和地方政府端[5] 政策实施与后续展望 - 贴息资金申请审核工作由贷款经办机构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完成 减轻借款人操作负担[3] - 专家预计政策到期后有望延长期限 受益群体将更为广泛[3] - 建议地方政府加强央地协同 安排财政资金对属地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实施贴息 扩大政策覆盖面和可得性[3] - 建议金融机构对借款人进行综合评估 做好贷款调查审查审批 保障贷款用途真实 必要时采用受托支付方式把控资金流向[6] - 后续可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 强化贴息政策与消费品以旧换新"国补" 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协同 形成叠加效应[6]
【财经分析】消费贷款领域再迎“国补” 借贷双方有望同步受益
新华财经·2025-08-14 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