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基孔肯雅热病例数累计逾七千例,缘何药企研发疫苗积极性不高
第一财经·2025-08-14 09:40
疫情现状 - 截至2025年8月9日广东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超7000例 省外个别地区亦有病例报告[1] - 基孔肯雅热是由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发热、关节痛和皮疹[1] - 中国伊蚊分布广泛 已发生多起境外输入导致的本地传播疫情[1] 疫苗研发现状 - 中国尚无获批使用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 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1] - 本土疫苗企业研发投入寥寥无几 企业缺乏技术储备[1] - 中国疾控层面在开发相关疫苗并取得进展 但企业短期内无法推出产品[1] 研发经济性分析 - 疫苗研发成本高昂:临床前需3000万元 临床一期3000万元 临床二期5000-8000万元 临床三期动辄数亿元[2] - 研发周期长达5-7年 存在市场被进口疫苗挤占的风险[3] - 临床试验需上万例受试者 且只能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开展 成本高且不可控[3] 市场风险评估 - 疫情局限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全国范围传播概率低 疫苗经济价值有限[2] - 年发病数远低于流感和乙肝等常见传染病 存在产品上市后销售不及预期的风险[2] - 企业更倾向将资源投入投资回报率更高的疫苗品种[3] 技术可行性 - 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且动物模型明确 技术开发难度不高[2] - 减毒活疫苗、病毒样颗粒和mRNA等技术路线已完成概念验证[2] - 企业研发动力需依赖国家战略储备需求或进口疫苗供应受限[3] 防控措施 - 防蚊是重点预防手段 需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和降低蚊媒密度[3] - 个人防护需使用蚊香、驱避剂和蚊帐等防蚊措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