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监管政策 - A股出清速度持续加快 在应退尽退监管政策导向下 近期*ST天茂公告主动退市 *ST高鸿因涉嫌重大违法被启动强制退市程序[1] - 截至8月13日 今年已有23家A股上市公司退市 涵盖财务类退市 交易类退市 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和主动退市等多种类型[1][2] - 主动退市公司数量增加 *ST天茂是今年第5家主动离场的上市公司 公司表示拟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并转入退市板块转让[1] 退市类型分析 - 强制退市占据主导地位 交易类退市9家 其中面值退市5家 市值退市3家 同时触及面值退市和市值退市1家 财务类退市9家[2] - 交易类退市标准显效 包括股价低于面值 总市值低于5亿元 股东人数低于2000人等退市标准逐步完善[2] - 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指标更趋细化 *ST高鸿因财务造假与欺诈发行被罚1.6亿元 其中公司被罚1.35亿元 9名董监高被罚75万元至750万元[3] 退市制度影响 - 多元化退市渠道逐渐畅通 退市制度完善有助于市场价格机制更趋合理 更好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1] - 主动退市减少壳炒作 优化市场生态 通过现金选择权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体现市场化出清机制的成熟[2] - 强制退市标准更严维度更广 财务造假公司退市标准客观性增强 A股因财务指标问题强制退市比例有所提升[3] 退市趋势展望 - A股退市呈现常态化多元化 过去5年退市企业数量持续增长 2020年16家 2021年22家 2022年43家 2023年46家 2024年55家[3] - 随着法律法规健全和技术手段进步 退市流程将更加顺畅快捷 多元化退市标准将更加全面适用[3] - 需进一步明确退市流程时间节点 压缩功能重叠环节 强化交易所一线监管职能 防止公司停而不退[4]
年内23家公司退市!
证券时报·2025-08-14 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