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转型与产业布局 - 枣庄从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为锂电产业基地 拥有140多年工业历史 曾拥有147家煤矿 年产原煤3500万吨 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2] - 2003年开始布局锂电产业 现已形成完整产业链覆盖锂矿开采-材料生产-电芯制造-终端应用-回收利用 年产正极材料21万吨 负极材料4万吨 电解液22万吨 电芯50GWh 拆解能力5.5万吨[2] - 吸引山东欣旺达 吉利欣旺达 科达利等龙头企业入驻 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和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升级[2][3] 锂电池回收市场机遇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突破1316.8万辆和1286.6万辆 市场渗透率达45%[4] - 2025年全国预计有340.17万辆新能源汽车需更换电池 退役电池总量达82万吨 2028年将突破780万吨 相当于2023年全球锂矿总产量的1.5倍[4] - 退役电池被比喻为"移动矿山" 但开采利用存在技术路径选择和经济性挑战[4][5] 回收技术路径比较 - 物理法回收技术通过智能化精细拆解可直接分离正负极片活性物质 每吨价值达数万元 相比化学法处理后产生的危废黑粉效益更高[5] - 梯次利用面临经济性困境 重组电池需额外管理成本和安全防护 若利润空间超过20%将失去成本优势[5] - 液氮保护拆解技术和智能化自动拆解装备被寄予厚望 有望突破效率与成本瓶颈[11] 产业发展挑战 - 回收网络分散和小作坊式拆解带来环保风险 企业普遍反映废旧电池来源不足导致"吃不饱"现象[5] - 安全隐患突出 北京大红门储能电站火灾事故带来警示[5] - 企业呼吁国家及省市层面配套税收减免等政策 以解决回收成本高于效益的问题[5] 智库支持与政策需求 - 山东省科协组织多学科智库专家团队 采用"望闻问切"方法论开展产业诊断 计划产出7项具体成果包括决策咨询报告和专题报告[6][9] - 专家建议政府出台细化支持政策如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 同时建立完善回收体系和加强监管[11] - 枣庄作为北方罕有具备完整锂电产业链闭环的地级市 具备打造循环经济标杆的先天条件[10] 未来发展规划 - 加强人才战略 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人才培育机制[11] - 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和加大环保投入 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11] - 拓展产业链广度和深度 发展新能源和智能制造等多元化产业 并加强国际市场合作[12][13]
煤城掘锂记:一座资源枯竭城市的“电池涅槃”
齐鲁晚报·2025-08-13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