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近三年半时间后,“存取现金超5万要登记来源或用途”的规定要改?以后或无需再登记,央行等三部门发文征求意见
搜狐财经·2025-08-11 09:39
政策调整内容 - 中国人民银行、金管总局、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取消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1] - 新规于8月4日起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9月3日[1] - 现金汇款、实物贵金属买卖等一次性交易金额超过5万元的业务仍需开展尽职调查并登记客户基本信息[1] 历史政策背景 - 原规定出自2022年1月26日三部门联合印发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2] - 原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或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时,需识别客户身份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2] 政策实施效果 - 人民银行数据显示超过5万元人民币的现金存取业务笔数仅占全部现金存取业务的2%左右[3] - 2021年公安机关共侦办电信诈骗案件37万余起,犯罪分子偏好利用现金匿名特征进行交易[3] 资料保存要求 - 新规明确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自业务关系或交易结束后至少保存10年[1] - 要求金融机构逐步实现以电子化方式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信息[1] 政策制定初衷 - 原规定主要目的是预防和遏制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资金安全和利益[3] - 重点针对电信诈骗、非法集资、跨境赌博等利用现金交易特征的违法犯罪活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