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技术变革 - 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技术正逐步替代动物实验在药物研发中的核心地位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要求单克隆抗体等药物逐步取消强制动物实验 并将类器官与器官芯片联合AI的解决方案纳入监管框架[1] - 类器官能模拟真实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大脑类器官模拟分层结构和神经活动 肠道类器官再现肠绒毛结构和吸收功能 2013年被《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十大技术之一[2] - 器官芯片通过微流控技术模拟体内生理环境 如血液流动和营养供应 截至2024年全球共有超60家器官芯片企业 预计2029年全球市场规模达6.2亿美元[2] 技术应用与优势 - 类器官可提供更真实的药物测试环境 提高筛选效率和准确性 降低研发成本与风险 在疾病模型构建中能深入解析发病机制 并为个性化医疗提供精准治疗方案[3] - 全自动化智能化AI类器官系统通过机器学习实现3D生物学全流程自动化 显著提升干细胞及类器官的生长扩增效率 同时高保真保留患者肿瘤微环境并生成数字孪生药效预测模型[4] - 传统人工操作类器官每月最多百例 难以满足高通量筛选需求 而新系统可实现工业化生产并极大降低成本 解决数据割裂和模型失真问题(近90%肿瘤药物因模型失真临床失败)[4] 临床转化与产业发展 - 亚洲首套全自动化智能化AI类器官系统落户上海张江 标志着类器官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工程化拐点 需推动AI算法与多组学数据整合以提升对免疫微环境等复杂状态的模拟精度[5] - 上海自2021年起布局类器官创新生态圈 支持药物筛选、药效试验和个性化医疗等领域项目 2023年政策明确推动类器官等前沿技术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6] - 上海具备临床资源、计算基建(如百亿参数医学大模型OpenXLab)和政策创新(全国首创类器官临床验证条款)的"三角支撑"优势 张江作为生物医药产业高地有望引领行业变革[7] 科研突破与国际合作 - 类器官技术源于2009年荷兰科学家团队用小鼠肠道成体干细胞培育出首个肠道类器官[1] - 2024年7月脑类器官芯片搭载天舟九号进入中国空间站 开展国际首次空间站基于该技术的生命科学研究[2] - 首届智能化类器官创新与产业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 同时成立智能化类器官创新与产业联盟及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创新研发中心[5]
亚洲首套全自动化智能化AI类器官系统落户上海 打通生物医药转化三重断链 类器官临床转化迎“破局之钥”
解放日报·2025-08-10 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