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车险也有“高仿”
国际金融报·2025-08-08 03:28
交通安全统筹业务性质与风险 - 交通安全统筹是运输企业内部互助机制 被部分机构包装成商业保险对外销售[2] - 该业务不受保险法保护 准入门槛较低 理赔可能无法兑现[2][3] - 经营者非持牌保险机构 缺乏偿付能力和准备金监管约束[3] 市场乱象表现 - 部分机构冒充保险公司销售统筹保险 消费者付款后发现非正规保单[4] - 售后理赔困难 客服失联 指定修理厂限制及赔付难题频发[5] - 退保流程受阻 即使合同未生效仍收取高额手续费[5] 监管应对措施 - 五部门联合通知明确禁止将机动车统筹宣传为保险[6] - 要求保险机构不得与非金融持牌统筹机构合作[6] - 保险行业协会发布风险提示 强调与非运输企业外部人员签约属违规[6] 行业应对策略 - 保险公司需排查中介渠道 终止与统筹机构业务往来[7] - 短期应承接因统筹业务清理产生的车辆投保需求[7] - 中长期需针对运输企业实施"一企一策"风险减量措施[8] 消费者识别指南 - 需确认服务机构是否具备国家认可保险资质[7] - 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 核对是否符合保险法规定[7] - 过低价格可能是误导销售信号 需对比同类产品价格[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