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千年文化穿上身 “娃衣”催生新消费
中国青年报·2025-08-08 01:47

行业趋势 - 民族风格玩偶服饰消费需求显著增长 社交媒体上玩偶穿着民族服饰的"艺术照"大量出现 涵盖贵州苗族 广西壮族 福建簪花 山西晋商风格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 [2][4] - 传统文化以轻巧可爱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催生文化消费新场景 消费者通过为玩偶定制民族服饰实现文化体验和纪念品收藏 [2][9][10] 市场需求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瓯骆工坊"5月线下日均现取30套娃衣 线上排单约200单 工作量激增 [5] - 个性化定制需求旺盛 消费者要求现场制作 更多款式选择 特殊体型玩偶量身定制等服务 [5] - 95后网店经营者推出藏族娃衣系列销量近万套 消费者呼吁再次上架 [6] 产品开发 - "瓯骆工坊"开发两代民族娃衣产品 第一代结合苗银花冠与毛绒玩具 第二代推出壮族服饰定制 基于民族节日的特别活动引发网络热度 [4] - 产品开发过程部分交由消费者参与 消费者自行搭配织带颜色 选择装饰 手工老师协助落地创意 实现现场取货 [5] - 网店经营者通过影视资料和书籍研究藏族服饰文化 耗时超半年打样 精细调整项链形状 剪裁松紧等细节 [6] 文化内涵 - 汉代文物启发娃衣设计 参考2.6厘米袖长 4厘米衣长文物形制 采用茜草和靛青染料染色 严格遵循出土文物形制并新增有史料出处的细节设计 [6][7] - 产品融入多种民族传统文化元素 包括苗族 壮族 彝族 藏族 维吾尔族 蒙古族等民族风格服饰及汉服发髻等造型 [8][9] 消费群体 - 95后年轻消费者成为主力群体 偏好繁复华丽设计 从西方宫廷风转向民族风娃衣 认为中国娃娃穿民族服饰视觉更和谐且增添故事感 [8][9] - 消费者将娃衣视为便携式文化纪念品 相比真人旅拍服饰更易保存和携带 具有较高可玩性和文化内涵 [9][10] 行业发展 - 博物馆文创产品推动行业发展 浙江省博物馆推出文物拟人棉花娃娃配汉服头饰 恭王府博物馆上线国风服饰盲盒娃娃与娃衣 [8] - 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壮锦娃娃系列销往法国 德国等地 在外地展出时常被抢购一空 [8] - 行业需提升文化准确性 避免影楼风和粗制滥造 建议与专家学者 非遗传承人合作转化研究和手艺 开发民族特色娃用生活日用品等精品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