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核心观点 - 2025年8月8日起新发行利率债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 但存量老券维持免税直至到期 引发机构抢购老券和股债双强格局 [1] - 新规短期推升新券发行收益率5BP10BP 形成新老券利差和两条收益率曲线 中长期无碍债市方向但增强政策可预期性 [2][5] - 资金可能转向信用债、同业存单、公募基金、南向债券通及股市 信用品种相对性价比提升 公募基金税收优势凸显 [1][2][3][4][5] 市场即时反应 - 政策公布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先升后降 收盘下降1BP 30年期同步下降1BP [2] - 老券收益率普遍走低 10年国债活跃券收益率报1.6975%(较近期高点1.7475%降5BP) 30年期报1.919%(较1.961%降4.2BP) [2] - 机构抢购免税老券 新发10年期国债需6BP8BP税收补偿溢价 [2] 债券市场影响 - 金融债新券名义收益率将包含税收溢价 信用债及存单利差或将收窄 [2][3] - 债市形成新老券分化格局 新券曲线高于老券5BP~10BP 但整体利率调整幅度预计在5BP以内 [2][5]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23年1月2.9%降至2025年7月1.7% 政策有助于减少税收造成的收益率扭曲 [6] 资金流向变化 - 信用债和同业存单相对性价比提升 机构关注配置机会 [2][3] - 公募基金享有所得税免税和增值税半价优势 银行理财或追加委外投资规模 [3] - 南向债券通不受增值税调整影响且近期扩容 可能吸引资金流入 [4] - 部分资金可能流入股市 契合政策层"增强资本市场改善势头"目标 [5] 财政税收效应 - 恢复增值税预计2025年带来40亿元税收 2026年达250亿元 [6] - 其中国债和地方债税收仅为名义增加 金融债征税为真实增量 2025年约20亿元 2026年130亿元 [7] - 相较于2024年17.5万亿元总税收规模贡献极有限 [7] 政策制定背景 - 政府债券免税导致短期交易行为和套利 加剧收益率波动 [6] - 中国已成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 税收优惠必要性下降 [6] - 防范利率风险累积和金融市场投机 统一债券税制 [6]
国债等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 中外资机构如何调整投资策略?
第一财经·2025-08-06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