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8月份A股市场12只可转债因触发提前赎回条款而退市 年内71只转债退市中51只通过强赎方式实现 占比71.83% 反映权益市场走强推动转债存量加速退出[1][3] - 强赎潮由正股价格持续超过转股价130%触发 同时受转债老龄化(57%剩余期限不足2年)及转股价下修浪潮助推 形成"供弱需强"市场格局[2][3][4] - 强赎促使发行人优化财务结构(降低利息支出) 但16家公司选择暂不行使赎回权 投资者面临转股决策与价格波动风险(如北陆转债赎回价101.64元/张)[5] - 存量加速退出压缩择券空间 推动资金流向转债ETF 流动性提升与政策利好支撑市场延续震荡上行趋势[6] 可转债赎回机制 - 强制赎回条款要求连续30个交易日中至少15日收盘价不低于转股价130% 以楚江新材为例 股价连续15日超7.93元(转股价6.10元的130%)触发赎回[3] - 赎回类型包括强制赎回条款与股东大会决议两种 8月退市转债中12只因触发强制赎回条款退市 仅1只到期摘牌[1][3] 市场驱动因素 - 权益市场震荡上行(特别小微盘股走高)推动正股价格上涨 2024年第四季度起A股持续走强加速转股价值提升[2][4] - 转债老龄化特征凸显 2025年初57%存量转债剩余期限不足2年 发行人临期推动转股意愿增强[2][4] - 2024年集中下修转股价浪潮进一步加速强赎节奏 年内71只退市转债中51只为强赎退出[3][4] 发行人影响与选择 - 强赎帮助公司降低财务成本(利息支出) 改善资产负债结构 为后续融资预留空间[5] - 16家公司(如微芯生物、通光线缆)虽满足强赎条件但选择不行使赎回权 考虑因素包括稳定股价与避免股权稀释过快[5] 投资者风险与决策 - 投资者需在最后转股日(如北陆转债8月4日)前转股 否则按约定价赎回(北陆转债101.64元/张) 可能因二级市场价格差异导致损失[5] - 强赎风险上升与择券空间压缩增加投资难度 部分资金转向转债ETF被动配置[6] 市场格局与展望 - 强赎退出加速存量缩减 强化"供弱需强"格局 新券供给偏缓进一步支撑供需关系[2][6] - 下半年内需增量政策释放利好 债市资金"固收+"配置动力较强 支撑转债价格与估值延续震荡上行[6]
触发强赎等多因素致可转债提前赎回现象增多
证券日报·2025-08-05 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