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核聚变产业竞争格局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七大国企注资114.92亿元,注册资本达150亿元,标志着中国商业化进程加速[1][23] - 美国通过私营企业主导发展,CFS融资超20亿美元,Helion Energy实现1亿℃等离子体加热[18][19] - 日本修订《聚变能源创新战略》目标2030年商业化发电,德国计划2028年前投入超10亿欧元[3] - 韩国KSTAR实现1亿℃等离子体维持48秒,法国WEST保持5000万℃1337秒[17] 技术突破与商业化前景 - 中国EAST装置创1亿℃运行1066秒纪录,HL-3实现百万安培亿度H模[20] - 日本JT-60SA首次实现能量净增益,美国NIF装置2022年完成争议性点火[16][19] - 5克聚变燃料可满足三口之家133年用电需求,海水氘储量可供人类使用1500亿年[6][8] - 民营领域中国瀚海聚能实现等离子体点亮,新奥集团累计投入40亿元研发氢硼聚变[22] 中国战略布局特点 - 采用"央企+产业资本+区域龙头"混合模式,整合中核集团、浙能电力等全产业链资源[23] - 上海闵行区集聚近200家核能企业,提供国际化产业生态;四川中核研究院提供HL-3核心技术[25][27] - CFETR实验堆计划2035年建成,规模超越ITER,合肥夸父装置将于年底竣工[22] - 中国聚变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中科院预测商业化时间从50年缩短至20年内[22][29] 产业影响与未来场景 - 聚变能源将颠覆石油美元体系,重塑全球金融秩序[11] - 近乎零成本的电力将推动制造业成本下降90%以上,垂直农业突破耕地限制[9] - 海水淡化技术因电力成本降低而普及,AI大模型训练能耗瓶颈得以解决[11] - OpenAI创始人个人投资3.75亿美元,反映科技巨头对能源变革的迫切需求[11]
中国聚变公司成立,“人造太阳”要来了
36氪·2025-08-04 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