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监管模式差异 - 香港采取统一监管和牌照控制模式 强调持牌运营与合规透明 允许市场参与者在明确规则下创新 采取开放性锚定策略 为稳定币跨境流通和多币种锚定提供灵活环境[2] - 美国采用市场主导和联邦监管模式 侧重市场自律 将美元锚定置于绝对优先位置 要求所有受监管稳定币必须以美元或高流动性美元资产为基础[2] - 香港高度重视跨境协作 通过建立互信机制促进稳定币跨境流动与使用场景扩展 美国则更多聚焦国内市场整合与保护 在国际合作上通常附带严苛条件[3] 稳定币对金融体系影响 - 稳定币广泛使用可能导致资本流动加速 影响主权货币发行与调控机制 去中心化或半去中心化稳定币可能削弱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掌控力[3] - 稳定币对传统股债市场流动性产生分流效应 但当前市场规模较小 分流效应短期内难以撼动传统金融市场主导地位 跨境资金净流入达330亿美元[6] - 长期看稳定币生态系统完善将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对传统市场资金供给形成竞争压力 推动金融资产配置多元化[6] 产业链主导者与价值锚点 - 支付机构最可能主导稳定币产业链 因其具备资金流动和结算核心能力 合规意识强 用户基础广泛 能有效满足反洗钱等监管要求[6] - 上游发币方典型代表Circle发行USDC 长期价值锚点在于稳定币广泛接受度 储备资产透明度和合规性[1][11] - 中游服务商如Chainalysis 长期价值锚点在于技术服务能力 用户规模 交易效率及安全性[1][11] - 下游场景方如蚂蚁集团 京东科技 长期价值锚点在于应用场景多样性 用户粘性 生态系统扩展性及盈利能力[1][11] 商业模式创新与估值影响 - 互联网平台通过稳定币构建RWA+支付闭环生态 将现实世界资产与数字化支付场景结合 提升资产流动性并降低交易成本[9] - 此模式创造资产代币化服务 稳定币发行收益等新收入渠道 商业潜力具备支撑百亿级新增利润可能性[10] - 突破传统电商或金融科技收入模式 通过链上资产透明化管理降低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重塑估值逻辑并提升投资价值[10] 牌照与估值风险 - 已获牌照机构可持续优势有限 技术迭代迅速且市场格局未固化 新进入者可能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弯道超车[7] - 港股券商ETF大涨主要受香港稳定币牌照引发市场情绪推动 但牌照带来短期壁垒不能保证长期优势[11] - 当前稳定币市场规模相较于传统金融市场仍然较小 短期内难以支撑高估值水平 需警惕估值泡沫风险[11] 产品创新与投资风险 - 基金公司通过代币化基金+稳定币组合探索生息模式 将稳定币高流动性与代币化基金投资属性结合 满足流动性加收益双重需求[11] - 稳定币挂钩ETF可能因储备资产不稳定导致价格意外波动 部分产品交易量较低造成市场流动性不足[13] - 证券化产品价值依赖底层实物资产 面临资产价值波动 市场供需变化和信用风险等挑战[13] - 跨境套利涉及不同司法管辖区法规差异 可能面临政策变化带来的合规风险 以及汇率波动和资金流动性风险[13]
清华田轩:稳定币热点交锋,价值锚与防风险如何并行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8-04 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