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效果与宏观经济影响 - 上半年"两新"政策在提振消费、扩大投资、促进转型和改善民生等多维度发挥关键作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1] - 超长期特别国债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成效显著,截至7月16日全国2.8亿人次申领补贴,带动相关商品销售额超1.6万亿元[4] - 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电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同比增长30.7%,文化办公用品增25.4%,通信器材增24.1%,家具增22.9%,乘用车零售量增长10.8%[4]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较去年全年提升1.5个百分点[4] - 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增速高于全部投资14.5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达86%[4] 消费升级与供给优化 - 中央财政对12大类耐用消费品实施精准补贴,聚焦绿色、智能、安全等升级方向[5] - 2024年一级能效产品销售额占比超90%,该趋势在2025年延续强化[5] - 某平台AI眼镜成交量同比激增10倍,运动相机、航拍无人机等智能影像设备销量同比增长30%[5] - 2025年用于设备更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规模增至2000亿元,覆盖领域拓展至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方向[5] - 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1.4万亿元,叠加企业设备改造投入按10%比例抵免应纳税额等税收优惠[5] 政策执行与监管机制 - 省级财政部门需在30日内完成资金分配方案,市县财政部门原则上30日内将资金细化到具体项目和单位[6] - 国家发展改革委动态优化支持领域清单,优先保障报废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费品[6] - 财政部强化资金拨付监管并优化贴息流程,商务部组织市场活动并监测销售动态[6] - 市场监管总局严把质量关和价格关,打击"先涨后补"、骗补套补及假冒伪劣行为[6] - 形成"中央+地方+企业"三重让利格局,各地实施特色化方案进一步激发消费热情[7] 资金安排与未来展望 - 超长期特别国债与税收抵免、金融信贷联动形成"资金-技术-产能"良性闭环[7] - 中央资金直达机制与地方创新实践深度耦合,多部门联合构建全链条防护网[7] - 今年第三批69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下达,第四批同等规模资金将于10月接续发力[8] - 政策将持续聚焦重点产品设备,发挥资金放大撬动效应,构建更新换新长效机制[8]
尺素金声 | 财政资金精准发力,“两新”政策持续显效
搜狐财经·2025-08-04 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