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效果与数据表现 - 上半年"两新"政策在提振消费、扩大投资、促进转型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推动经济回升向好[1] - 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2.8亿人次申领补贴,相关商品销售额超1.6万亿元[4] - 限额以上单位家电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同比增长30.7%,文化办公用品增25.4%,通信器材增24.1%,家具增22.9%[4] - 乘用车零售量增长10.8%,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增速高于去年全年1.5个百分点[4] - 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4.5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86%[4] 消费升级与供给优化 - 中央财政对12大类耐用消费品实施精准补贴,聚焦绿色、智能、安全升级方向[6] - 一级能效产品销售额占比超90%,AI眼镜成交量同比激增10倍,智能影像设备销量增长30%[6] - 2025年设备更新支持资金规模增至2000亿元,覆盖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6] - 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1.4万亿元,企业设备改造投入可按10%比例抵免应纳税额[6] 政策实施机制 - 省级财政部门需在30日内制定资金分配方案,市县财政部门30日内将资金细化到具体项目[7] - 多部门协同监管:发改委优化支持领域清单,财政部强化资金监管,商务部监测市场动态,市场监管总局严把质量价格关[7] - 形成"中央+地方+企业"三重让利格局,各地实施特色化方案激发消费热情[8] - 建立"资金监管-市场监测-质量追溯"全链条防护网,有效遏制骗补套利行为[8] 后续政策部署 - 第三批69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下达,第四批同等规模资金将于10月发力[9] - 政策将进一步聚焦重点产品设备,丰富支持手段,构建更新换新长效机制[9] - 严格全链条监督管理,防范项目和资金风险[9]
财政资金精准发力,“两新”政策持续显效
人民日报·2025-08-04 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