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香港故事丨破解台风“密码”的追风者
新华网·2025-08-04 01:21

台风监测技术发展 - 香港飞行服务队自2011年起与香港天文台合作,使用装载气象测量设备的飞机进入风暴中心收集数据,为全球气象预测提供支持[1] - 2009年一次偶然飞入台风"莫拉菲"风眼的经历,促使飞行服务队开辟热带气旋数据收集新业务[2] - 2016年首次采用下投式探空仪技术,飞机在1万至1.2万米高空投放5-10枚探空仪,标志香港气象监测进入高空探索阶段[4] 数据采集方法与设备 - 下投探空仪重量约一罐可乐,携带小降落伞,可实时传回风向、风速、气压等关键数据[1] - 早期采用捷流41型定翼机在低空几百米穿越风暴,面临强风巨浪等高风险[4] - 现主要使用挑战者605型定翼机,配备专用管道投放系统,安全性显著提升[1][4] 区域合作与技术进步 - 2024年香港天文台与中国气象局实施联合监测,通过昼夜接力模式对台风"派比安"进行扫描观测[6] - 数据共享机制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及全球数值预报中心,强化区域防灾能力[1][6] - 香港实现从依赖欧美技术到自主航空监测的跨越,并推动国际经验分享[6] 任务风险与应对 - 穿越台风对流层时能见度归零,飞行员需完全依赖仪表导航[5] - 2023年监测台风"泰利"时遭遇挡风玻璃破裂,机组通过紧急下降化解危机[5] - 相比早期低空穿越,高空下投技术将风险降低50%以上[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