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朗普再挥“降价大棒”:辉瑞、诺和诺德、默沙东、强生等17家药企被下通牒,美国药价博弈白热化
华夏时报·2025-08-01 13:30

特朗普总统的药品降价要求 - 特朗普向17家跨国药企CEO发出亲笔信,要求60天内提交具体降价计划,否则将采取政府行动[1] - 信件措辞激烈,直斥当前药价"高得离谱"、"不可接受",是对美国人民的"掠夺"[2] - 威胁若企业行动不力,"政府将毫不犹豫地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暗示可能动用行政权力或其他监管措施施压[2] 药企的回应 - 辉瑞强调患者援助计划覆盖广度,提及在"特定胰岛素产品"上提供有限折扣,但未承诺全面降价[2] - 默沙东承诺"继续履行对可及性的承诺",重点提及疫苗可及性计划,回避成熟药品降价前景[2] - 礼来相对积极,重申将自行胰岛素产品标价下调70%的决定,并强调这是"行业表率"[2] - 药企普遍将责任推向供应链中游(PBM、保险公司),强调自身援助计划的作用,但对系统性、大幅度降低药品标价态度暧昧或直接回避[2] 美国药品价格现状 - 美国药品的上市价格中位数从2008年的2115美元上涨至2021年的180007美元,涨幅近90倍[4] - 药品的净价格中位数从2008年的1376美元上涨至2021年的159042美元,涨幅高达115.5倍[4] - 美国处方药平均价格约为其他OECD国家的2.56倍,个别创新药甚至高达10倍[7] 行业观点与游说 - 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PhRMA)将矛头指向药品福利管理机构(PBM)和保险中间环节,称患者实际自付费用高涨的根源在于复杂的报销体系而非药企标价[7] - 药品返点成为PBM等机构最主要的收入,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合并PBM机构,双方合力成为高药价的维护者和得益者[7] - 美国制造商协会(NAM)表示,药品价格每下降10%,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就会相应减少17%[10] 创新与可及性的矛盾 - 美国市场承担了全球新药早期研发的大部分风险与成本,若简单与国际最低价看齐,将直接冲击未来研发投入[7] - 商保的高度发达和支付规模是美国创新药高速发展的基石之一,美国市场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吸引风投和药企投入[8] - 缺乏系统性改革(如更强有力的Medicare议价权、PBM透明化与利益重构、专利制度改革),仅靠总统的行政施压和企业的零散让步,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美国药价全球最高的局面[8] 对中国创新药企的潜在影响 - 当前中美之间的创新药市场和BD交易多数以license out的形式展开,涉及具体的药品出口体量非常小[3] - 一旦创新药行业对于未来上市后的药价预期被打破,整个行业从源头的研发到上市后的定价逻辑可能都会推翻重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