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生产力的影响 - 人工智能预计将显著提高广泛领域的生产力,这基于初步使用案例证据、技术功能扩展、成本下降以及开源工具的普及 [1] - 人工智能的有效落地并非必然,可能受到获取、传播和学习曲线等问题的阻碍 [1] - 人工智能带来的生产力提升能否转化为广泛的就业和收入好处,取决于人工智能工具包的性质和就业市场的状况 [1] 人工智能工具包的发展方向 - 当前机器学习系统的基准测试大多偏向自动化,很少评估人机协作 [2] - 建议开发者社区采用“半人马评估”方法,即人类与人工智能系统共同完成任务,以推动技术向增强人类能力的方向发展 [2] - 确保人工智能工具包的发展侧重于增强和协作,而非单纯替代人类,是保证其益处被广泛分享的关键 [2][3] 可贸易部门与不可贸易部门的差距 - 美国约20%的劳动者受雇于可贸易部门,其中服务业占60%,制造业占40%,其余近80%的劳动者在非贸易服务行业工作 [2] - 过去三十年来,可贸易部门在生产率和收入增长方面持续高于不可贸易部门 [3] - 若不谨慎应对,人工智能可能扩大可贸易部门与不可贸易部门之间的差距,导致不平等现象加剧 [1][3] 实现广泛经济收益的条件 - 只有当人工智能在可贸易和非贸易部门,特别是中低收入岗位中得到有效应用时,才能带来整体经济生产率的提升和广泛的收入增长 [3] - 需要共同努力使人工智能开发向增强和协作倾斜,以确保收益的广泛分配 [3] - 已有积极信号,如美国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局举办的专注于人机合作的竞赛 [3] 人工智能转型期的劳动力市场影响 - 生产率的提高可能导致成本下降和价格下行,若行业需求弹性小于1,则可能造成工作岗位流失 [5] - 其他需求弹性较高的部门可能会增加就业,但劳动力在不同部门和工种间的流动将产生显著动荡 [5] - 劳动力供应可能出现短期相对需求增长,从而削弱劳动者的议价能力 [5] 政策与支持措施 - 在收入和技能方面提供过渡支持至关重要,人工智能工具可能有助于再培训和技能获取 [5] - 政策制定者应创造劳动力需求,例如通过基础设施发展和升级来增加良好的就业机会 [5] - 对美国而言,投资基础设施可同时解决经济落后问题和为人工智能驱动的转型创造缓冲 [5]
诺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人工智能能否带来广泛繁荣
第一财经·2025-07-30 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