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观察|Agent替代打工人还要多久?
Agent行业现状 - Agent成为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热词,京东、百度、蜜度、亚马逊等企业均有相关产品展示 [1] - LangChain调查显示超过50%的公司已在生产环境中部署Agent,近80%正在开发中 [4] - 国际创投数据库Crunchbase显示,截至2025年6月AI Agent初创公司总共筹集约7亿美元 [4] 垂类Agent发展 - 垂类Agent相比通用Agent更受关注,因其业务明确、数据扎实且更容易锁定商业化订单 [2] - 蜜度针对舆情、公文写作、校对场景推出三个智能体新品,使用十多年积累的行业语料 [2] - 百度智能云推出"数字员工"形象,如"产品经理胡馨月"负责金融、科技等垂直行业任务 [4] 技术挑战 - 企业面临数据清洗复杂、语义难准、行业语料稀缺等难题,向量化处理质量直接影响Agent效果 [3] - 需要团队基于专业积累进行判断,没有捷径可走 [3] - 部分智能体存在基础理解问题,如分不清Apple公司和苹果水果 [7] 商业化尝试 - 京东云开源JoyAgent智能体,上线GitHub三天收获1000颗星标 [3] - AI硬件创业者尝试将Agent与硬件结合,如京东展出的教育类、陪伴类智能体硬件 [9] - Gartner预测到2027年末超过40%的代理型AI项目可能因成本、价值或风险问题被取消 [8] 行业观点 - 企业更倾向将Agent作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品,关键判断和责任环节仍需人工把控 [5][6] - 当前存在技术进步速度与应用落地之间的gap,涉及稳定性、责任边界和数据安全 [5] - 真正有价值的Agent应在特定场景合理"出场",而非追求完全替代人类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