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基金收益提升现象 - 2025年7月银行APP推荐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攀升至接近2% 引发权威媒体关注 [1] - 理财子公司通过"货币增强"策略将底层年化1.5%的货币基金收益抬升至2%左右 [2] 贴息策略运作机制 - 利用资金结算时间差创造额外收益 周四申购资金在代销机构托管账户停留4天 实际投资3天却获得6天收益 [3] - 代销机构将活期利息0.3%-0.4%补贴给理财公司 使1.5%底层收益率提升至1.96% [3] - 差额收益由基金资产承担 导致存量持有人每年损失0.3%收益 [3] 行业驱动因素 - 银行揽储压力加剧和收益竞争激烈促使贴息策略出现 [3] - 监管未明确禁止此类操作 属于合规灰色地带 国有银行因合规风险较少采用 [3] 收益可持续性挑战 - 贴息依赖中小银行高息托管账户 但2025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已收窄至1.78% 城商行不足1.5% [7] - 若银行下调利率 补贴收益将大幅缩水 [7] 行业合规风险 - 操作可能违反《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中"禁止承诺收益"规定 [8] - 策略本质是"拆东墙补西墙" 直接损害长期持有者利益 [8] - 中国人民银行2025年5月货币政策报告首次提及警惕非正规收益补贴行为 [17] 市场流动性风险 - 货币基金规模突破28万亿元 5%套利盘冲击可能引发赎回踩踏 [10] - 历史案例显示贴息额度不足会导致资金滞留代销账户长达7天 [10] 投资者识别方法 - 查看产品说明书中"收益构成"部分 警惕"合作方补贴""托管行利息返还"等表述 [11] - 关注"T+2起息"条款 互联网平台和小银行托管产品可能暗藏贴息空间 [11] - 通过中国理财网输入产品登记编码核实产品正规性 [15] 行业配置建议 - 优先选择国有大行或上市股份行托管的产品 避免中小银行高息账户风险 [14] - 避免"货币增强""收益优化"等模糊标签产品 正规货币基金收益变动通常平缓 [14] - 定期查看银保监会官网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等权威政策信息 [16][17]
“贴息” 理财重现,对投资者是好事吗?
搜狐财经·2025-07-30 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