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板凳龙”舞出好愿景(文化中国行·新国潮)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7-30 01:30

文化遗产背景 - 板凳龙是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大田镇银鹿村传承上百年的文化遗产 自清朝起从元谋传入并延续至今 [2] - 银鹿村为彝汉聚居地 传说为三国时期诸葛亮战马放养地 以盛产芒果和独特民俗文化著称 [2] - 表演形式为三人组合(通常两女一男)手持板凳龙进行舞蹈 在农闲时于田间小道和农家小院表演 [2][4] 表演形式与象征意义 - 板凳龙最初称为"耍凳子" 与狮舞、九连环共同组成闹花灯戏 采用近似云南花灯的曲调 [4] - 道具规格:凳子长99厘米高50厘米 龙身长110厘米 龙头高50厘米 龙尾高57厘米 用尼龙线固定在凳子上 [4] - 舞步包含十字步、调整步、穿梭翻龙三个动作 每步象征吉祥、富贵、和谐与财门开 [5] - 舞蹈动作包含翻龙(左右各翻转两圈)和转龙(模拟风调雨顺场景) 需三人高度配合 [5] - 传说起源于抗旱时期村民救助小龙后降雨的故事 寄托祈求吉祥如意和风调雨顺的愿景 [3][6] 传承与发展现状 - 第七代传承人廖国良积极推动传承 目前村里50%以上居民会跳板凳龙 [7] - 表演规模可扩展:小型表演需2-3条龙 大型表演可达数十至上百条龙 [6] - 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发校本教材 已收集道具100余条、服装100余套 并改编为课间操版本 [7] - 2023年获评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曾在省级少数民族运动会和农民健身展示大会获奖 [7] - 从节庆舞蹈发展为攀枝花市文化品牌 成为代表地方文化特色的名片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