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房地产行业出现超高得房率户型现象 得房率普遍超过90% 部分项目宣称接近100%或超过200% 类似十年前"赠送面积"的营销模式 但个别城市已开始叫停此类户型[1] - 得房率并非越高越好 需平衡实用性与公摊功能 开发商通过不计容面积规则提升得房率 但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或资源错配[7][8][31] - 政策规范与建筑形态对得房率有刚性约束 消防、电梯等安全要求增加公摊面积 超高层住宅得房率可低至65%-70%[9][10][21] - 行业需从面积竞争转向品质竞争 强调安全底线与功能平衡 公摊空间应创造实际价值而非过度配置[31][32][36] 得房率定义与误区 - 得房率计算公式为套内建筑面积除以套内建筑面积加分摊面积乘以100%[2] - 套内建筑面积包含使用面积、墙体水平投影面积及阳台等专有附属设施面积 非仅使用面积[4] - 得房率超过100%属于营销噱头 通过不计容面积(如露台、花园)实现 但实际为规划规则利用[7] - 得房率并非绝对越高越好 需考虑公摊对房屋使用功能的影响[8] 得房率影响因素 建筑类型与规范 - 多层住宅(6层以下)得房率85%-95% 公摊系数5%-15% 无电梯或单电梯设计[9] - 小高层住宅(7-11层)得房率80%-85% 公摊系数15%-20% 需至少一部电梯及独立楼梯间[9][18] - 高层住宅(12-17层)得房率70%-85% 公摊系数15%-30% 需双电梯及消防通道[9][20] - 超高层住宅(33层以上)得房率65%-70% 公摊系数25%-35% 需设置避难层及多电梯系统[9][21] - 防火规范要求建筑高度大于54m住宅每单元每层需两个安全出口 高于100m需设避难层[10] - 住宅设计规范要求七层及以上住宅设电梯 十二层以上需两台以上电梯[10] 面积计算规则 - 地方政策规定容积率及房产面积测绘规则 影响不计算容积率面积、半面积测算及公摊规则[12] - 第四代住宅空中花园不计容积率和房产面积 使得房率超过100%[13] - 不封闭阳台按水平投影1/2计算面积 属于开发商宣传的赠送面积[14] - 公共服务配套用房(如养老、托育设施)及增配物业服务用房可不计入容积率[16] 户型与配置 - 户型面积越大得房率越高 相同公摊面积下 套内100㎡户型得房率76.9% 130㎡户型得房率81.3%[27][28] - 混合户型组合可提升得房率 如100㎡与130㎡户型组合得房率79.3% 高于两个100㎡组合的76.9%[30] - 板式住宅比点式住宅得房率高5%-8% 梯户比影响公摊分摊效率[26] - 高端项目通过豪华公区(如挑高大堂、会所)提升品质 但公摊系数增加5%-10% 可能产生无效配置[23][25] 行业趋势与政策 - 住建部提出"好房子"标准 强调设计、施工、材料及服务 非单纯追求面积[31] - 安全标准强化消防通道宽度不小于1.1米 担架电梯进深不小于2.1米 增加公摊但保障安全[31] - 政策缺位包括无公摊比例上限约束 测绘透明度不足 衍生费用(如物业费)按建筑面积计价争议[34] - 国际经验显示香港要求明示实用面积 欧美按套内面积交易 中国正研究取消公摊可行性[34] - 行业需平衡得房率与公摊价值 避免过度设计 提升公区实际使用效率[32][33][36]
房地产,回到了10年前
36氪·2025-07-29 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