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直击WAIC 2025 | 专访德勤TMT行业主管合伙人程中:有效的AI治理范式应从被动向主动转变
每日经济新闻·2025-07-28 13:49

生成式AI价值挖掘与风险防控 - 生成式AI热潮下企业面临技术狂奔与风险管理的落差,传统框架难以适配新变量[1] - 企业需通过人员权责明确、全生命周期控险合规、技术平台破解黑箱难题三方面协同占据竞争主动[1] - 企业AI化焦点从"是否做"转向"如何做得更好",需优先投资可验证回报的实际案例[1] 企业AI化重构阶段 - AI化重构分为四个阶段:战略愿景(ROI预期落差)、试点探索(价值量化难)、深度嵌入(路径依赖)、财务映射(间接收益难量化)[4] - 财务映射阶段需建立AI投资与财务指标直接关联,但客户满意度等间接收益仍难量化[4] AI架构升级方案 - 轻量化方案采用"轻架构(API封装)、软集成(智能体/RPA协同)、分布式演进(高ROI场景优先)"[5] - 规避技术颠覆风险需保持技术选型灵活性,布局新兴技术并与供应商签订灵活合同[5] AI幻觉与可信框架 - 结构性幻觉(表格/图表/摘要中的数据虚构)风险高于开放式文本幻觉,需优先解决[6] - 可信AI框架通过人工审核、事实核查、留痕学习机制降低幻觉成本,量化指标包括输出准确率、重工人效损失等[6] - 高风险场景(医疗/金融/司法)需采用小模型+专家规则混合架构,对接专属知识库提升可解释性[7] AI智能体战略部署 - 董事会需明确AI智能体为"增强工具",媒体行业应设"AI使用红线"(如敏感内容人工审核)[10] - AI写稿风险包括事实偏差、版权纠纷,建议从低风险场景(资讯/数据稿)逐步拓展[10] AI治理范式 - 有效治理需战略层面明确AI定位、组织层面设立专门治理团队、技术层面采用可解释AI工具、文化层面培养员工素养[11] - 企业需将AI安全视为核心支柱,统一架构整合治理模型,案例显示AI安全投入可减少60%事件响应时间或40%停机时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