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助贷会员权益:有的明码标价,有的暗箱设套
36氪·2025-07-25 04:09
行业转型与监管动态 - "24%+权益"模式正迅速取代"双融担"模式成为助贷平台主流转型方向,但该模式仍存在变相突破24%利率红线的合规风险[1] - 监管层近期向31家消费金融公司下发会员权益调研通知,重点关注捆绑销售、质价不符等问题[12] - 助贷新规将于10月1日实施,明确要求增信服务费计入综合融资成本并符合24%利率限制[12] 会员权益收费模式分析 - 预付费模式:借款人需提前支付年费(如500元/年)获取"优先审批"权益,但存在退款承诺难以兑现问题[2][3] - "先享后付"模式:放款时自动扣取年费(如500元),借款人因已使用"极速审核"服务难以退费[7] - 暗箱操作模式:默认勾选"大权益PRO"等隐藏收费项目(如2382元分6期),收费标准不透明且与借款金额无固定比例[8][9] 平台风险规避策略 - 通过第三方服务商提供会员权益实现风险切割,借款人投诉时遭遇平台、放款方、第三方相互推诿[10] - 金融权益(如加速审批)与非金融权益(视频会员、优惠券)捆绑包装,规避变相提高息费嫌疑[11] - 第三方提供的金融权益实际对风控无影响,但平台依赖此类设计维持盈利模式[11] 商业模式核心矛盾 - 中尾部助贷平台风控+运营+获客成本高企,24%以下利率难以覆盖成本,倒逼平台突破红线[14] - 若严格执行自愿原则与质价相符要求,会员权益利润空间将大幅压缩,威胁平台生存[14] - 监管尚未对24%以上客群借贷需求给出明确解决方案,行业合规与盈利博弈将持续[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