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严格区分失信、失能被执行人强化信用修复典型案例
央视网·2025-07-25 02:10

失信惩戒与信用修复机制成效 - 2024年全国法院新纳入失信被执行人245.7万人次,同比下降23.4%,首次实现十年来名单人数下降 [1] - 282.1万人次通过信用修复回归市场,同比增长35.4%,体现"减存遏增"政策效果 [1] - 1710万人次因信用惩戒压力主动履行义务或达成和解(2013年10月至2025年6月数据) [2] 差异化执行政策实施 - 建立"失信"与"失能"分类标准,对确无财产者采用执行和解、司法救助等纾困措施 [3] - 对暂时困难企业适用1-3个月失信惩戒宽限期,上海某汽车公司等案例显示宽限期促成600余万元债务清偿 [10][11] - 采用"活封活扣"保全资产,福建某科技公司通过设备活封引入新投资方完成债务清偿 [16][17] 重点行业执行案例 - 高新技术领域:上海某科技公司作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过暂缓失信惩戒保障融资渠道 [9][11] - 民生保障领域:长春某物业公司因承担供暖职能获宽限期,避免影响近万居民服务 [18][20] - 建筑工程领域:北京某施工集团通过宽限期维持投标能力,最终分四次清偿200余万元债务 [22][23] - 农业供应链:芜湖某菜篮子公司采用"活封+分期还款"模式,保障961万元债务清偿同时维护数万群众供应 [24][26] 小微企业债务化解 - 宁波服装厂主李某通过设备活封恢复经营,新股东入股后清偿58名工人28万元工资 [31][33] - 大同某建设公司宽限期内追讨第三方工程款,解决27万元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28][30] - 醴陵交通事故案中,对确无履行能力者联动司法救助基金实现6万元赔偿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