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稳稳的 兜底牢牢的
人民日报·2025-07-24 22:41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衔接 -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松营村通过三级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对因病刚性支出大幅增加的脱贫户王志伦家实施精准帮扶,包括医疗补助和牲畜补助,帮助其显著降低返贫风险[4][5] - 毕节市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通过线上联动监测和线下全面排查,确保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兜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6] - 全国累计帮扶超过680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其余监测对象均落实帮扶措施[7] 特色产业发展与增收 -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毛寺村通过发展设施果蔬种植和乡村旅游业,带动脱贫户毛腾俊年收入近1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较2013年翻三番至16076元[8][9] - 全国832个脱贫县均培育形成2—3个特色主导产业,总产值超1.7万亿元,近3/4脱贫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10] 易地搬迁与后续扶持 - 江西省修水县汤桥村通过"板凳会"机制解决搬迁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如停车位规划、路灯安装等,并建立村规民约促进和谐共处[11][13] - 全国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衔接资金239.15亿元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续扶持,确保有劳动能力搬迁脱贫户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14] 就业帮扶与技能培训 - 陕西省紫阳县仁和国际千户社区的海利鑫毛绒玩具厂吸纳17名搬迁脱贫户稳定就业,占比超50%,全县新社区工厂共吸纳1762名脱贫群众就业[15] - 紫阳县通过"紫阳修脚师"培训全链条服务,累计培训修脚师4.5万人(脱贫人口占比42%),相关产业劳务收入达35亿元[16][17] - 全国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就业能力和质量明显提升[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