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应诉到主动行使专利权,中国企业—— 在海外市场,如何建造技术护城河(经济聚焦·知识产权“出海”)


知识产权布局与海外拓展 - 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01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连续6年全球第一,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跃升至2024年第11位[2] - 长城汽车在新能源车型出海前2-3年已对电池管理、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申请专利保护,形成技术护城河[3] - 华为知识产权团队从最初十几人扩展至300多人,专业能力显著提升[3] 国际专利竞争策略 - 华为通过5G核心专利交叉许可降低纠纷风险并实现商业价值,同时参与国际专利池组建以影响行业规则[5] - 宁德时代在欧洲申请动力电池专利时主动提供技术培训,突破审查壁垒[4] - 中国企业专利策略从被动应诉转向主动维权,如华为2016年对三星发起诉讼并于2019年达成全球交叉许可协议[8] 政策与司法支持 - 《国务院关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的规定》2025年施行,构建事前防范与事后救济多维体系[9] - 专利法修改后法定赔偿额上限提高至500万元,下限3万元,并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12] - 司法鉴定机构在侵权纠纷中发挥关键作用,如福建公司通过专业鉴定赢得诉讼[13] 行业短板与改进方向 -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转移转化、许可交易机制尚不完善,制约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10][14] - 需发展专业化国际化知识产权中介机构,覆盖创造至管理全周期服务[14] - 政府应通过产业基金、标准化建设等方式引导市场,避免行政干预导致的激励扭曲[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