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区位优势与战略定位 - 地处皖东核心区域,东接南京江北新区,西连合肥都市圈,位居两大国家级都市圈交汇枢纽,具有"襟江带淮、毗邻双省"区位优势,成为安徽省东向发展的战略门户和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核心承载区 [1][4] -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城市,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领跑全省,全国地级市中进位最快、增速领先 [4] 经济发展表现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4034.4亿元,同比增长5.5% [4] - 2025年一季度实现GDP1017.6亿元,同比增长6% [4] -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为7.5:48.1:44.4,工业增加值占比达38.1% [4] - 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37个大类行业中31个实现正增长 [6] - 2025年1-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 [6] 现代化产业体系架构 - 构建"8+3+N"梯度发展格局:聚焦光伏、半导体、新能源电池等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智能家电、先进装备、绿色食品3大优势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等N个未来产业 [1][14] - 形成"战略新兴产业领航、先进制造业筑基、现代服务业赋能、现代农业固本"的立体化产业生态 [1][14] - 创新实施产业链"链长制",通过"链主"企业牵引、产业链图谱招商、创新链深度融合 [1][6] 招商引资成效 - 近三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中,沪苏浙地区产业项目占比达70%,实际利用长三角资金总量稳居全省首位 [1][14] - 2024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42个、新开工427个、新竣工310个、新投产334个 [6] - 惠科电子纸、爱旭新能源等11个3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签约落地 [6] - 晶隆半导体、明锐显示芯片、恩清半固态电池等高精尖项目开工建设 [6] 科技创新能力 - 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92.8亿元,稳居全省第三,跻身全国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城市 [8] - 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0家(全省第三)、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500家(全省第二) [8] - 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76家,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 [8] - 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4家,连续两年领跑全省 [8] - 研发投入强度达2.3% [17] 企业培育成果 - 规上工业企业净增241家(全省第一)、总数达2807家(全省第二) [8] - 战略性新兴企业净增105家、总数达705家(全省前三) [8]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58家(全省第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53家(全省第三) [8] - 新增省级智能工厂3个、数字化车间16个(数量全省第二) [8] - 通用生物等4家企业入选中国潜在独角兽榜单(数量全省次席) [8] 重点产业发展现状 - 金属制品业增长36.7%、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8.4%、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8.3%、化学原料及制品业增长10.0% [6] - 农用化肥产量增长78.5%、光缆增长48.1%、气体压缩机增长44.1%、冰箱增长15.3% [6] - 光伏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代表企业包括福斯特新材料(光伏膜、背板材料)、福莱特光伏玻璃(光伏玻璃)、晶科能源(光伏组件、电池片)、隆基乐叶(单晶硅电池、组件) [21][22] - 半导体产业涵盖全产业链环节,代表企业包括南大光电(光刻胶、电子特气)、长电科技(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惠科光电(显示面板、驱动IC)、达亮电子(LED芯片、MiniLED模组) [21][22] - 新能源汽车产业覆盖关键领域,代表企业包括统凌科技(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奥特佳科技(新能源汽车空调压缩机)、天康集团(新能源线缆、充电桩)、建能电气(电机电控系统) [21][22] - 智能家电产业技术领先,代表企业包括扬子空调(家用/商用空调)、创维空调(智能空调、新风系统)、博西华(高端冰箱、洗碗机) [21][22] - 生物医药产业多元发展,代表企业包括通用生物(基因合成、诊断试剂原料)、峆一药业(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环球基因(核酸检测试剂、测序服务)、九华华源药业(中药配方颗粒、经典名方) [21][22] 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 构建"一核引领、多极支撑、全域协同"产业生态矩阵:以滁州经开区、苏滁高新区为"创新极核" [17] - 形成"南北双翼"产业走廊:南翼以天长智能仪器仪表、全椒氢能装备为特色,北翼以凤阳硅基材料、定远盐化工新材料为支柱 [17] - 打造"一核三带"创新引擎:以滁州经开区为科技创新策源地,沿宁滁发展带布局半导体产业集群,沿合滁产业带培育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沿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17] - 县域差异化布局:天长市发展仪表线缆、新材料、绿色食品三大优势产业;明光市聚焦新材料、机械电子、新能源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来安县以先进光伏、新型化工、轨道交通及智能装备制造为支柱;全椒县紧扣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领域;定远县锚定新型化工、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绿色食品、电子信息五大主导产业;凤阳县推进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化;南谯区聚焦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半导体核心环节;琅琊区深耕光电信息、绿色食品、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四大领域 [14] 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 - 产业智能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光伏产业深化智能工厂建设,新能源电池产业探索循环经济模式,新能源汽车产业聚焦智能网联技术研发 [23][24] - 科技创新与产业生态协同突破:强化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构建"研发在沪宁杭、转化在滁州"的产业生态 [25] - 开放合作与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推动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前瞻布局氢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 [26]
2025年安徽省滁州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以县域经济为支点,驱动滁州“8+3”产业体系加速崛起[图]
产业信息网·2025-07-23 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