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购药乱象丛生,真假药品混战,消费者该如何辨认正品?
财富在线·2025-07-22 09:59
电商平台药品销售乱象 - 主流电商平台存在大量包装雷同、名称近似的仿冒药品,价格区间为10元至50元,宣称"药店同款,便宜一半"等标语[1] - 仿冒手段包括在正品药品名称添加"修复""皮肤"等功效词,或使用错别字、去掉前缀等方式混淆视听,包装配色刻意模仿正品蓝白风格[2] - 部分产品标注"械字号"代码或"卫消证字"(消字号),实际仅为医疗器械或消毒产品,却公然宣称"抑菌消炎"等治疗功效[2] 字号监管差异与风险 - 药品唯一合法标识为"国药准字H(或Z/S/J)+8位数字",需经过严苛药理、毒理及临床试验,审批周期漫长[4] - "消字号""械字号""妆字号"产品审批和监管要求远低于药品,且禁止宣称治疗功效,但电商平台存在大量无国药准字的非法产品[4] - 治疗脱发经典药物米诺地尔被伪装成化妆品销售,存在安全隐患[4] 虚假交易与追溯漏洞 - 电商平台商家通过刷单制造虚假销量和好评,部分销量过万商品页面前排评价配图盛赞效果,后页追评却显示"皮肤红肿溃烂""买到假药"等投诉[6] - 药品追溯码出现异常异地扫码记录,例如降血脂药阿托伐他汀钙片扫码地点横跨山西、陕西、黑龙江,涉及"回流药"或"套刷/空刷"等违规行为[6] - 国家规定药品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货,允许此项服务的均属非国药准字仿品[6] 监管政策与行业应对 - 国家医保局于2025年1月1日正式启动药品追溯码监管应用,7月1日起全面推动医保领域采集应用,进入全国定点医药机构医保强监管时代[7] - 医保局大数据中心将逐步整合生产、流通环节信息,形成药品耗材追溯全链条[7] - 行业需持续细化网络药品销售监管规则并推进新制度出台,以应对互联网新业态挑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