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未成年人放暑假 安全意识别“放假”(民生观)
人民日报·2025-07-21 22:31

未成年人暑期交通安全问题 - 近期出现5名未满16周岁少年共乘一辆电动自行车且未佩戴安全头盔的危险行为,引发社会关注[1] - 暑假期间未成年人出行频率显著增加,但普遍存在交通安全意识薄弱现象,具体表现为走路看手机、马路打闹、违规骑行及电动车超载等高风险行为[1] - 当前未成年人危险出行行为已构成双重危害:既威胁自身生命安全(如视频案例),又扰乱公共交通秩序[1] 安全教育改进方向 - 家长需以身作则遵守交规,并通过生活场景实施持续性安全引导(如陪同出行时的实景教学)[1] - 学校应改革传统教育模式,采用场景模拟演练和口诀记忆(如"一停二看三通过")等沉浸式教学方法[1] - 现有安全教育存在形式化问题,需从"念课文/写征文"转向实效性更强的危险认知培养[1] 监管与技术应用 - 交通部门应制定暑期专项预案,部署无人机和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强化巡查密度[2] - 对未成年人违规行为需建立分级惩戒机制,根据后果严重程度实施差异化处理(非单纯批评教育)[2] 未成年人行为规范 - 需强化"自己是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认知,在同伴压力下仍应坚持拒绝危险行为[2] - 遵守交规被重新定义为负责任的表现,与"胆小/不合群"等错误认知形成对比[2] 社会协同机制 - 需构建"教育+监管+自觉"的三维防护体系,通过多方协作提升安全保障[1][2] - 特别强调暑假期间安全意识不能松懈,要求全社会共同参与行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