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改革现场丨“信用代证”全国落地进入倒计时,一纸报告如何“瘦身”万千证明?
央广网·2025-07-21 16:03

信用代证改革背景与现状 - 传统企业信用证明开具流程繁琐,需跑多个部门开具几十张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耗时数月且材料堆积如山[2][4] - 2023年前企业普遍面临"公章马拉松"困境,上市或投标需二三十种证明,涉及同等数量政府部门,存在标准混乱、部门间互不认可等问题[6] - 上海市率先试点改革,2017年在文化执法等4领域推行"N证合一",2023年覆盖41个领域,实现"一码通行"[8] 改革实施成效 - 上海市专用信用报告办理效率显著提升,单日办理量达108份,金融场景应用占比超40%[8] - 广东省累计出具近13万份信用报告,为企业节省超500万天办理时间[12] - "信用中国"网站日均访问量2亿次,信用报告日均下载量20万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实现主体100%覆盖[20] 技术创新与模式突破 - 上海市推出"定制化"信用报告,企业可自主选择证明事项范围和时间范围,满足差异化需求[10] - 国家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横向联通46个部委,纵向对接32个省级平台,归集数据超800亿条,建立自动化数据交换机制[14] - 通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解决"万码奔腾"问题,实现跨部门数据关联映射,支撑"一码走天下"应用场景[20] 全国推广与未来规划 - 国家发改委要求2023年9月底前全国推行"信用代证",实现跨地区报告互认和一站式查询[20][21] - 各地形成特色模式:广东省出台首个区域性政策文件,浙江省覆盖个人/社会组织,北京市拓展至金融/商务/行政管理全领域[11] - "信用中国"网站将升级为全国信用报告互通平台,解决跨地区经营企业的多地域证明需求[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