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 - 2024年安徽省汽车产量达357万辆占全国比重超1/9 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68.4万辆占全国比重超1/8 [3] - 合肥集聚6家整车企业及500余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 芜湖以奇瑞为龙头2024年汽车产量占全省46.2%且出口量近80% [3] - 全省16个地市形成"整车+零部件+汽车后市场"产业网 滁州动力电池产量达10.61GWh居全省第三 宣城汽配企业年产值超850亿元 [3]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 - 全省集聚人工智能规上企业894家及产业链关联企业1.2万家 产业评价位居全国第五 [4] - 科大讯飞获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讯飞星火大模型在央国企项目中标数领跑全国 [4] - 机器人全产业链企业超500户营收超600亿元 产量突破3万台规模总量居全国第五 埃夫特等企业产品稳居细分市场前三 [4][5] 科技创新基础设施 - 合肥科学岛布局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及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 支撑材料科学和半导体产业突破 [6] - 建成异构算力调度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 智能算力规模超7200P [4] - 九韶内核4.0版支持复杂曲面建模 填补国产工业软件空白 [4] 产业集群与生态建设 - 构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完整链条 采用"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成长路径 [7] - 蚌埠建成全国领先MEMS晶圆生产线 掌握6/8英寸体硅MEMS微系统工艺平台 [2][7] - 芜湖低空经济产业园实现通航飞机园区内制造 铜陵铜基新材料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2] 未来产业布局 - 2024年布局筹建首批10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涉及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等领域 [8] - 量子信息产业相关专利数量超2000件居全国前列 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全球访问量突破1800万人次 [10] - 近5年量子信息领域研发投入年均增速超30% 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4个 [10][11] 区域协同发展 - 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实现产业转移承接和产业链整合升级 [8] - 向东借助沪苏浙资源促进高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融合 向西推动长三角与中部地区资源互补 [9] - 成为长三角与中部地区之间的"桥梁纽带" 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高效衔接 [9]
穿越产业周期安徽懂“科创”更懂“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