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印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挑战
中国青年报·2025-07-16 00:02

中国印度研究的历史沿革 - 中国印度研究起步早且积淀深厚 最早文字记录可追溯至《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等典籍 [2] - 近代"开眼看世界"时期 魏源《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瀛寰志略》均包含印度记述 洋务运动时期出现官派赴英属印度研究案例 [2] - 新文化运动后泰戈尔访华引发思想界争论 推动中印文化交流 东方学研究在中国高校兴起 涌现印度哲学、佛教历史、梵文等领域学者 [2] - 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国际政治系形成分工格局 北大侧重亚非、复旦侧重欧美、人大侧重俄罗斯东欧 奠定印度研究力量布局基础 [3] 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 改革开放推动印度及南亚研究进入快车道 恢复整合各地研究力量 启动系统化研究与人才培养 [3] - 世纪之交教育部建设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印度及南亚研究成为关键领域 [3] - "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提升区域国别研究重要性 2022年区域国别学设为一级学科 为印度研究创造新机遇 [3] 当前研究格局 - 研究群体分为三类:人文路径的哲学语言文化历史研究者 社会科学路径的政治经济社会研究者 民间自发研究者 [4][5] - 人文研究群体继承古典印度学传统 聚焦哲学、语言、文化、历史等领域 [4] - 政治经济社会研究群体受政策需求驱动 但早期成果社会影响力低 21世纪后国际关系学科更多关注印度外交 内部政治经济研究仍薄弱 [4] - 民间研究者填补高校知识供给短板 在军事、战略、旅游等话题领域涌现高水平"内行" [5] 研究驱动因素 - 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刺激对印度关注度 中印关系重要性推动研究需求增长 [5] - 媒体智库需求增加带动研究力量投入 长期冷落的印度政治经济研究重新受关注 [6] - 研究热潮暴露短板 部分成果缺乏历史纵深和知识积淀 [6] 未来发展方向 - 需警惕西方中印平行比较的地缘政治意图 避免盲目拔高印度 应坚持客观深入研究 [7] - 研究队伍规模大但整体不强 缺乏印度生活经历和专业学科训练者影响研究深度 [7] - 培养方式需改进 课堂知识与现实需求脱节 小语种人才资源利用率低制约专业研究发展 [8] - 高质量对印研究需结合历史底蕴与现实洞察 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