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进入大零售时代
36氪·2025-07-14 08:40

中国零售行业现状与挑战 - 中国零售行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 面临商业模式与消费习惯不匹配的核心矛盾 传统零售调改成本高且效果有限 存在被淘汰风险[3] - 2025年上半年社零数据虽有所改善 但该指标已不能全面反映现实消费状况 过度关注可能导致政策制定脱离实际[3] - 行业分化为生存型与发展型两种模式 生存型通过关店减负短期见效但前景有限 发展型则持续投入基础设施与数字化建设 向服务零售拓展[4] 零售调改实践与困境 - 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占比已达25% 部分大城市超过40% 实体零售价值被削弱 关店与调改需同步推进[5] - 调改投入成本高昂 起步需数百万元 部分企业反映比新开店更昂贵 且面临老店新规的合规挑战与税负增加[5] - 现制现售模式成为调改方向 但需实践检验 最终可能回归中央厨房与现场制作结合模式[5][7] - 日本My Basket案例显示 中央厨房+冷链物流模式可降低人力成本20% 打破小店难卖生鲜行规 门店数达1200家[6] 政策与监管瓶颈 - 药品流通体制僵化 超市无法销售药品 医保卡使用限制多 外地药品采购效率低下 与老龄化社会就近购物需求矛盾[9] - 物流配送受行政限制 外地车辆白天无法进入市区 严重影响供应链效率[8] - 政府需从资金补贴转向破除制度障碍 打破行政割裂 建立统一大市场[8][10] - 15分钟生活圈需配套法规改革 凡是不便消费的制度都需调整[10] 业态创新与风险 - 生鲜大店模式风险加剧 营运成本高 客流不足 损耗大 上海清美鲜家虽开上千家门店 但新开大店面临价格竞争力不足问题[11][12] - 老龄化推动离车化趋势 70岁以上老年人减少开车 就近购物成为主流 大型生鲜店选址不当将面临挑战[12] - 小型生鲜店与社区超市成为未来方向 沃尔玛山姆在深圳开设500平方米社区超市 采用前置仓模式结合线上配送[13] - 上海城市超市因开设1万平方米旗舰店拖累整体运营[11] 即时零售崛起与影响 - 美团、阿里巴巴、京东三大平台全面布局即时零售 京东外卖日单量突破2500万单 骑手人数达12万 预计月底超15万[14] - 消费习惯从计划性囤货转向即时补货 29%消费者选择随时补货不等折扣 较上年增长9个百分点[15] - 即时零售推动高频率小订单模式 倒逼实体店接入平台配送体系 可能导致平台通过排他协议控制商户资源[16] - 技术赋能提升效率 城市仓+前置仓+门店仓多级网络降低配送成本 智能分单技术向中小零售商开放[16] 未来零售发展趋势 - 大零售时代以诚信为基础 数字化为支撑 满足即时需求为核心 平台生态为主导[19] - 商品与服务全面融合 线上线下彻底打通 平台跨界融合 消费场景无限扩展[20] - 零售主体分化为平台商(集商成市)与集约商(集货成商)两类[20] - 最终竞争是体验与效率的平衡 效率提升是体验改善的基础[20] - 零售大效率提升需缩短顾客决策时间 培育认牌消费群体 建立品牌信任机制[21]